民国十三年(1924年)春日的湘江,晨雾如乳白色的轻纱,在水面与岸边的丘陵间缓缓流淌。看小说就来m.BiQugE77.NET谢文渊站在那艘破旧渔船的船头,任由略带腥气的江风拂过面颊,吹干一夜奔波的汗水和露水。老渔翁沉默地摇着橹,吱呀吱呀的声音规律而绵长,仿佛在吟唱一首古老的船歌。小船破开平静的江面,留下两道渐行渐远的涟漪,也将北岸那个充满屈辱和痛苦的吴家墩,彻底隔绝在了迷蒙的雾气之后。
踏上南岸坚实的土地,谢文渊再次向老渔翁深深鞠了一躬,这一次,比上一次更加郑重。老渔翁只是摆了摆手,浑浊的眼睛里似乎有某种了然,又似乎只是惯常的麻木。“后生仔,前路漫漫,各自保重。”说完,便调转船头,缓缓驶回那片茫茫白雾之中,仿佛从未出现过。
谢文渊摸了摸怀中贴身藏着的半块徽墨、紫石砚和残页,它们冰冷而坚硬的存在,是此刻支撑他全部信念的基石。他辨认了一下方向,沿着与江岸若即若离的土路,向着南方,迈开了坚定的步伐。目标清晰得如同刻在骨头上——广州,黄埔。
然而,理想的光芒并不能照亮现实的坎坷。从湘江边到遥远的广州,其间关山阻隔,何止千里。他身上除了那几样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的物件,可谓一文不名。饥饿,是第一个也是最迫切的敌人。
离开渡口不久,腹中的轰鸣就取代了刚刚获得自由时的短暂激昂。他尝试着像当年与母亲逃难时那样,向路边的村落乞讨。但几年地主家奴的生活,似乎磨钝了他乞怜的本能,也或许是他骨子里那份谢家传承的清高尚未完全泯灭,伸出的手总是带着犹豫,说出的话也干涩无力。收获甚微,往往是一两个冰冷的、掺杂着糠皮的黑馍,或是一碗可以照见人影的稀粥,偶尔还会伴随着不耐烦的呵斥和驱赶。
他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荒野。辨认能吃的野菜,挖掘苦涩的根茎,甚至在一次极度饥饿中,他学着捕捉田鼠,用最原始的方法钻木取火,将那点少得可怜的肉食烤熟,囫囵吞下,以填补胃里灼烧的空虚。夜晚,他宿在废弃的窑洞、路边的草垛,或者干脆就是一棵能稍微遮风挡雨的大树下。春寒料峭,露水打湿了他单薄的衣衫,冻得他浑身发抖,只能紧紧蜷缩成一团,依靠怀抱着那方冰冷的砚台,回忆父母尚在时那点模糊的温暖,来抵御漫漫长夜的寒冷与孤寂。
除了自然的严酷,还有人世的险恶。越往南走,道路上的盘查似乎就越发频繁。穿着各色号衣、代表着不同军阀派系的士兵,在关卡、路口设卡,对往来行人,尤其是像他这样形单影只、衣衫褴褛的青年,更是严加审视。
“干什么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粗暴的喝问几乎是例行公事。
“去……去衡阳投亲。”谢文渊早已准备好说辞,低眉顺眼,不敢流露出任何异常。这是他根据偶尔听来的消息和丢弃的报纸碎片拼凑出的相对安全的目的地。
“投亲?我看你像乱党的探子!”一个满脸横肉的班长用枪托戳了戳他的胸口,力道不轻。“搜!”
粗糙的手在他身上摸索,当触碰到他怀中那几样硬物时,士兵的动作停了下来。
“藏的什么?拿出来!”
谢文渊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慢慢将徽墨、砚台和残页取出。那班长一把夺过,翻来覆去地看,又对着阳光照那半块徽墨,嘴里骂骂咧咧:“妈的,什么破烂玩意儿!穷酸!”
他随手将东西扔在地上,又狠狠踹了谢文渊一脚:“滚!别挡着老子办公!”
谢文渊忍着小腿的剧痛,慌忙捡起被扔在地上的“破烂”,小心翼翼地拂去尘土,重新贴身藏好。他知道,在这些兵痞眼中,这些不能吃不能穿的东西毫无价值,但这恰恰保护了他。若他们知道这“穷酸”之物背后所承载的信念与决心,恐怕就不会这么轻易放他离开了。
还有一次,他在一个集镇外被几个地痞拦住了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