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小说网 > 八零有喜:糙汉的锦鲤小媳妇 > 第四十章 春华秋实

小石桥上的星光与告白,如同春风化雨,彻底滋润了苏晚与陆衍的心田。看最快更新小说就来Www.Biquge77.Net那层横亘在两人之间、由最初契约带来的无形隔膜,自此消散殆尽。他们的相处,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然与亲密。眼神交汇时,是无需言说的懂得与温暖;举手投足间,是经年累月养成的默契与体贴。家,真正成为了彼此心灵的港湾。

春风愈暖,吹绿了田野,也催熟了希望。苏晚和陆衍耕耘的土地,迎来了阶段性的丰硕成果。

新扩建的大棚正式投入使用。改良后的结构和保温系统效果显著,棚内温度湿度稳定,新栽下的黄瓜、西红柿苗株壮叶肥,长势迅猛,眼看就要开花坐果,预示着又一季的丰收。坡地上的果树苗绝大多数都成活了,在春光下舒展着嫩绿的叶片,虽然距离成荫结果尚需年月,但那一排排整齐的绿意,已然绘就了未来的美好蓝图。

最令人欣喜的是互助小组的蓬勃发展。在苏晚的悉心指导和“统分结合”模式的激励下,王婶、张嫂等几户核心成员的种植技术日益精进,他们的小棚蔬菜品质直追苏晚家的大棚菜,在公社集市上成了抢手货,家家户户的收入都有了明显提高。实实在在的效益是最好的凝聚力,小组内部更加团结,之前那些犹豫和风言风语彻底消失了。“苏陆家”这个简单的标识,随着优质的产品,逐渐成为了品质的象征,就连县城里那些仿冒的劣质品,也因为口碑差异明显,渐渐失去了市场。

他们的成功,甚至引起了公社乃至县里更高层面的关注。春末夏初时,县广播站的一位记者下来采访春耕生产情况,特意找到了苏晚和陆衍。记者对着他们的新老大棚、坡地果园、还有互助小组绿油油的菜地拍了又拍,详细询问了他们的创业历程、技术要点和互助模式。苏晚落落大方地介绍,陆衍则在现场演示了几个关键技术环节。

不久后,一篇题为《退伍不褪色,夫妻同心辟富路;乡邻互助暖,沃野盛开幸福花》的报道在县广播站播出,并在地区的报纸上刊登了出来。虽然只是个小豆腐块文章,但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这无疑是极高的荣誉和肯定!苏晚和陆衍的名字,连同他们“科学种田、互助共富”的事迹,传遍了全县。

这份意外的荣誉,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认可。村里人看他们的眼神,充满了由衷的敬佩。以前那些或许还存着些许嫉妒或观望的人,此刻也彻底心服口服。连公社的张主任见到他们,都拍着陆衍的肩膀连声说“给咱们公社争光了!”

名声带来的不仅是荣耀,还有实实在在的便利。之前那些在种子、宅基地上使过绊子的暗流,彻底销声匿迹。甚至之前那个想控股合作的县副食品公司,也再次派人来接洽,这次态度更加诚恳,同意以苏晚他们主导的技术服务和订单农业模式进行合作试点。

面对纷至沓来的赞誉和机会,苏晚和陆衍却保持着难得的清醒。晚上,两人坐在院子里乘凉,收音机里播放着轻快的歌曲,空气中弥漫着枣花的甜香。

“没想到还能上报纸。”苏晚削着一个自家产的、沙瓤清甜的西红柿,笑着递给陆衍一半。

陆衍接过,咬了一口,点点头:“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他始终认为,成绩属于整个互助小组,属于支持他们的乡亲。

“嗯,”苏晚表示同意,“所以咱们更得稳扎稳打。合作可以谈,但原则不能变。坡地的果树要精心管护,那是长远之计。我想着,等下半年,咱们是不是可以试着孵一窝小鸡,搞点林下养殖?鸡蛋可以吃,鸡粪还能肥地。”

“可以。”陆衍表示支持,“我去找找有没有靠谱的鸡苗渠道。”

他们讨论着未来的规划,语气平静而务实。成功的喜悦并未让他们冲昏头脑,反而让他们更加看清了脚下的路和肩上的责任。他们追求的,不是虚浮的名声,而是带着更多人把日子过好的踏实幸福。

这天,一个更让苏晚意想不到的访客来到了她家——她的父亲苏富贵。这次,他不是蹲在门口抽烟,而是犹犹豫豫地走进了院子,手里还提着一小袋新挖的、带着泥土的春笋。

“爹?”苏晚有些惊讶地站起身。

苏富贵把竹笋放在石磨上,眼神有些躲闪,咳嗽了一声,才闷闷地说:“你妈让拿来的,说炖汤鲜。”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整洁的院落、肥壮的鸡鸭和远处那片生机勃勃的大棚,眼神复杂,最终落在了苏晚手腕上那块锃亮的手表上,又飞快移开。“那什么……报纸上的事,村里都传遍了……干得……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