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机需加紧改进,而其余攻城之备,亦不可懈怠。看小说就到WwW.BiQuGe77.NEt”
刘琦目光扫过黄忠、王朗等将,下令道:“汉升,你继续督造井阑、云梯,务求坚固,仲宣(王朗字)冲车与攻城椎之事,由你负责。”
“各营工匠、民夫,皆需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末将领命!”黄忠、王朗等将齐声应诺。
见众将再无异议,刘琦的目光越过众将,看向远处的望江岭。
“周瑜非是庸才,必不会坐视我等从容布置。”
“然我大军营寨坚固,其若来袭,强攻难讨便宜。然我观那望江岭,居高临下,俯瞰战场全局,若被其占据,我军动向将一览无余,如同被刺瞎双目。周瑜若想破局,必遣精兵抢占此地!”
刘琦说完即刻沉声喝道:“宋濂听令!”
“末将在!”宋濂应声出列。
“命你率本部兵马,即刻进驻望江岭,多备滚木礌石,深挖壕沟,严密布防!”
“若有江东军来犯,务必死守,并即刻燃起狼烟示警!我见狼烟,必率军来援,或趁其兵力分散,猛攻夏口!”
“末将得令!”宋濂慨然拱手,转身便去调拨兵马。
就在刘琦一边指点工匠改进投石机,一边派宋濂进驻望江岭加固防御工事时。
与此同时,夏口城。
此前,周瑜在接到刘琦那封极尽羞辱的书信,又闻凌操战死、出击水军近乎全军覆没后,急火攻心,吐血昏厥。
经过一日夜的救治,周瑜虽苏醒过来,但脸色依旧苍白,往日的神采飞扬被一层难以驱散的疲惫笼罩。
且周瑜时不时会感到胸闷气短,需要倚靠软垫才能长时间坐卧。
苏醒后的周瑜,第一时间关注的仍是战局。
他不甘水师就此被压制,在接下来的几日里,连续派出多股精锐水师,试图寻找荆州水师的破绽,主动邀战。
然而,主持荆州水师的庞统深得刘琦“稳守”精髓,任凭江东水师如何挑衅,主力舰队始终岿然不动,依托新建的水寨和岸基弓弩进行防御。
而面对偶尔有少数江东快船试图靠近骚扰,却被甘宁率领的锦帆营部给无情截杀。
在江水上甘宁可谓是如鱼得水,他驾驭着小船在江面上穿梭如飞,利用对水流的熟悉和悍勇的个人武艺,数次以少胜多,甚至曾单船突阵,跃上敌船,连斩江东数名水军幢主,其勇猛令江东水卒为之胆寒。
周瑜派出的几股袭扰部队,皆被甘宁打得灰头土脸,损兵折将而回。
面对如此局面,周瑜不得不痛苦地承认,在庞统的谨慎和甘宁的骁勇面前,他的水师已难以在江面上打开局面,对陆上战场的支援作用微乎其微。
而刘琦在攻破石阳戍后,已经兵临夏口城下,夏口的存亡已成为当前最紧要的问题。
于周瑜而言若夏口有失,那水师将独木难支,必将被迫退回江东。
思量再三,周瑜做出了决断:水师主力仍需留守水寨,牵制庞统,但不能将所有力量置于城外。
周瑜亲自率领自己的两千余核心部曲,以及从水师中抽调的两千余善战步卒,共计四千余人,放弃部分外围水寨,退入夏口城内。
随着周瑜这四千生力军的入城,夏口城内的江东守军瞬间膨胀至近两万人(包括孙权直属、原守军及周瑜带入的部队)。
兵力上的优势,如同一剂强心针,让原本因连番失利而有些低落的士气为之一振,但也使得城内的“主战”呼声陡然高涨起来。
而此时临时吴侯府邸内
“禀主公,敌军近日调动异常,其主营仍在赶制各种攻城器械,同时,叛将宋濂率数千兵马,进驻望江岭,现已在加固防御工事!”
随着斥候将这几日探来的情报讲完。
吴侯府邸内的众江东将校顿时群情激愤,在他们看来,刘琦攻城不成,竟还敢分兵进驻望江岭,企图扼控望江岭这个战略要地,真是以为胜了他们几场便可目中无人吗!?
“刘琦小儿,欺人太甚!”
韩当须发戟张,一拳捶在案几上,震得杯盏乱晃。
“攻城不可,还敢占望江岭,主公,都督,末将请令,率步骑出击,先灭了宋濂这叛徒,再回头与刘琦决战!”
新近率部赶到的潘璋也立刻附和:“韩将军所言极是!我军倍于敌军,岂有龟缩城内,坐视其打造器械、从容布阵之理?当趁其立足未稳,主动出击,一举破之!”
潘璋,字文珪,东郡发干人。建安初年,孙权时年十五,出任阳羡长,潘璋便投奔其麾下。
其治军有方,作战勇猛,常为先登,乃孙权麾下骁将。
主战派将领群情激昂,认为“两万对一万,优势在我”,纷纷请战。
在他们看来,拥有如此兵力优势还困守孤城,简直是懦夫行径。
然而,并非所有将校董赞同主动出击。
吕范出列,沉声道:“主公,诸位将军,我军兵力虽增,然刘琦部亦是百战之师,锐气正盛。”
“其攻城器械日夜赶制,可见决心。此时贸然出城,正中其下怀。”
“依我看我军当依托坚城,以逸待劳。”
“待其师老兵疲,士卒伤亡渐增,守备松懈之时,再倾巢而出,方可一击致命!此方为万全之策。”
蒋钦也补充道:“吕将军所言极是。刘琦尚不知我军确切增兵数量,此乃敌明我暗之利。何不等他攻城受挫,最为疲惫、松懈之际,再行雷霆一击?届时,必可收奇效!”
二人的意见很明确:利用兵力优势和城防,先消耗,后反击。
堂内顿时分成了两派,争论再起。
孙权听着双方的争执,内心再次陷入那种熟悉的拉扯。
孙权渴望战斗,渴望用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韩当的请战每次都让他心头躁动。
但理智又告诉他,吕范和蒋钦的担忧不无道理,周瑜昏迷前连连失利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
孙权的目光不由自主地飘向侧首的周瑜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