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小说网 > 华山再临 > 第三十九章 金堆镇上

在大王庄守山人的窝棚滞留了两日。看最快更新小说来M.BiQuge77.Net

得益于王执事精妙的方药与持续的金针渡穴,那产后血崩的妇人总算将那口元气死死吊住,未曾反复。而那个孱弱的婴孩,则在陈实每日数次、极其耗费心神的温和内息滋养,以及庄中一位奶水充足妇人定时的哺喂下,竟奇迹般地挺了过来。生命迹象趋于稳定。

“陈先生”之名,在大王庄已近乎神明。

第三日清晨,王执事决定不再耽搁。留下方子和调养嘱咐后,队伍重新上路。离开时,村民倾巢相送,感激涕零。

通往金堆镇的道路平坦了许多。午时刚过,一座远比张家集规模更大、更为繁华的镇甸便出现在眼前。青石镇墙,人流如织,市井喧嚣,气息扑面而来。

镇门处,几位身着绸衫的乡绅已在此等候。为首者年约五旬,面皮白净,三缕长须,眼神精明而急切。他身后跟着一个背负药箱、年纪约莫六十的老者,老者脸上并无多少“惴惴不安”,反而带着一种混合了期盼、好奇与些许见到高人时的恭敬神色。

见到王执事一行人,尤其是他们身上显眼的华山派服饰,那为首乡绅立刻快步迎上,脸上堆起热情而不失恭敬的笑容,远远便拱手作揖,并清晰报上身份:

“可是华山派的王仙长与陈先生当面?在下金堆镇 镇长孙守业 ,携本镇父老,恭迎仙长大驾!仙长一路辛苦!” (修正点一:明确自我介绍身份)

王执事神色平淡,微微颔首还礼:“孙镇长有礼。贫道奉掌门之命,前来贵地义诊,叨扰了。”

“不敢不敢!仙长与陈先生能来,乃是我金堆镇百姓之福!”孙镇长连连摆手,目光却不由自主地往队伍中扫视,最终落在气质沉静、虽面色仍带些许苍白却眼神清亮的陈实身上,脸上的笑容更盛,“这位想必就是近日传扬开的‘仁心妙手’陈先生吧?先生在大王庄起死回生的事迹,已传至敝镇,令人敬佩啊!”

陈实心中微凛,消息传得比他预想的还要快。他谦逊地躬身行礼:“孙镇长谬赞,晚辈愧不敢当。皆是王师教导有方,晚辈只是略尽绵力。”

寒暄间,孙镇长已亲自引路,将一行人安置在镇中一座颇为清静宽敞的两进院落里。

安顿甫定,孙镇长却并未立刻离开,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难色,搓了搓手,对王执事道:“王仙长,守业有个不情之请。” 他侧身引见身后的老者,“这位是镇上的刘济民刘老先生,行医数十载,素有名望。此番……是为了小老儿的孙子。”

孙镇长随即详细描述病情:六岁孙儿,突发高热,手足抽搐,口吐白沫,意识不清。刘老先生用了清热镇惊的方子,却时好时坏,反复发作。近两日昏睡时多,清醒时少,日渐消瘦。

“听闻陈先生于疑难急症颇有见解,故冒昧恳请先生与小老儿一同参详参详。”刘济民上前,对着陈实郑重一揖,脸上并无被挑战的不悦,反而带着一种同行探讨、乃至后辈向前辈请教的诚恳态度,“老朽才疏学浅,于此顽疾束手,听闻先生妙手,或能另辟蹊径,老朽愿附骥尾,聆听高见,还望先生不吝指点。” 他的眼神里,求知欲远大于不安。

压力依旧存在,但氛围已从“考核与质疑”转变为“请教与探讨”。陈实知道自己不能,也不该装懂。他的优势在于更系统的观察方法和基于现代常识的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