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小说网 > 特种兵重生古代,开局五个拖油瓶 > 第231章 水利与农业

有了水泥这“基建大杀器”在手,萧战的腰杆子瞬间硬得能当攻城槌用!他立刻将兴修水利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优先级甚至超过了每天例行的“揍新兵蛋子”活动。最快更新小说就来Www.BiquGe77.NeT说来也巧,他兑换的那本《土法硅酸盐水泥制造》小册子后面,还附赠了几页“买一送一”、“清仓处理”的干货——《基础混凝土应用小常识》,里面正好有一些关于水利建设的皮毛知识,比如怎么用水泥砂浆抹面防渗,怎么搞最简单的渠底夯实,虽然语焉不详,但好歹有个方向。

几乎是同时,脑海中那如同天籁的“叮”声再次响起:

【叮!成功应用基础材料科技(土法水泥),显著推动本地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初步解决关键材料瓶颈。解锁相关分支:【基础水利工程】(包含简易渠道走向设计、原始水位测量、夯土防渗增强等基础知识)。奖励点数+15!】

虽然只是最基础、近乎常识的知识,连张像样的、带比例的图纸都没有,大多是“水往低处流”、“夯实了不容易漏”之类的文字描述和抽象得让人想打人的示意图,但对于目前还处在“看天吃饭、挖坑存水”原始阶段的沙棘堡来说,不亚于雪中送炭,久旱逢甘霖!

“够用了!先干起来再说!摸着石头过河,老子有水泥,怕个球!”萧战干劲十足,亲自带着脸上疤瘌都兴奋得发红的赵疤脸和一帮稍微懂点看山看水(主要是看哪里适合埋伏打劫)的老兵,扛着简陋的标杆、兽皮做的皮尺,还有根据系统知识自制的、看起来极其不靠谱的“水平仪”(就是一个装满水的破木槽加根小木棍当浮标),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地形勘察。

“这里!就这里!地势够高,从那边雪山上下来的河水,稍微抬一抬屁股就能引过来!”萧战站在一处土坡上,指着远方隐约可见的、戴着白帽子的雪山轮廓,唾沫横飞地规划着,手里的树枝在地上划拉得尘土飞扬,“主干渠就从这儿走,坡度给老子算准了!水流不能太急,急了冲垮渠坝;也不能太慢,慢了都他娘的渗漏光了!支渠像螃蟹腿一样给老子伸出去,覆盖所有能开垦的、不能开垦的、将来可能开垦的田地!一滴水都不能浪费!”

他拿着树枝指指点点:“所有水渠,渠底给老子用夯锤反复砸!砸得比铁匠的老婆还结实!边坡,尤其是转弯抹角、容易偷工减料的地方,全部用咱们的沙棘堡牌水泥砂浆,给老子抹上至少一寸厚!要光滑!要平整!老子要让水流得跟大闺女绸缎裙子一样顺溜,一滴都不许给老子漏到别人家田里去!”

命令一下,整个沙棘堡能动员的力量几乎都扑到了水利工地上。壮劳力们挥舞着锄头、铁锹,喊着粗犷的号子,光着膀子挖掘土方,汗水在古铜色的皮肤上画出道道沟壑;女人们和半大孩子则组成运输队,用簸箕、箩筐运送土石、搅拌水泥砂浆(萧战拿着小鞭子来回巡视,严格监督“水泥:细沙=1:3”的黄金比例,谁敢搞错就骂谁败家)。工匠们则拿着瓦刀、抹子,像给自家闺女描眉画眼一样,小心翼翼、精益求精地将灰白色的水泥砂浆涂抹在夯实后的渠底和边坡上,力求光滑如镜,蚊子站上去都得劈叉。

看着那灰白色的、散发着特殊石灰气味的“神物”一点点覆盖住原本黄褐色、贫瘠的土壤,看着一条条笔直或蜿蜒、但同样坚固光滑的水泥渠道如同大地的血管和神经般在大地上延伸开来,所有人的心里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使不完的力气。

当主干渠终于贯通,举行“通水大典”那天,来自雪山融水的、带着刺骨凉意和丝丝甜味的清澈河水,顺着新修的水渠,哗啦啦、欢快地、如同挣脱缰绳的野马,涌向那片片曾经干涸龟裂、渴得冒烟的沙土地时,工地上爆发出了比过年还热闹的欢呼声!许多跟着工程干了几个月、皮肤黝黑皲裂得像老树皮的老农,激动得直接跪在了渠边,用颤抖的、布满老茧和裂口的双手捧起那甘洌的河水,像是捧着琼浆玉液,老泪纵横,混着泥水往下流,喃喃自语,语无伦次:“水……水来了……真的流过来了……不漏!一点不漏啊!苍天有眼……不,是靖安伯有眼啊!地有救了……婆娘娃儿有救了……伯爷是活神仙下凡啊……”

水利问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萧战志得意满,走路都带风,又把那“贼溜溜”、“不怀好意”的目光投向了农业本身。沙棘堡这破地方,土地贫瘠得跟得了十年肺痨似的,传统的小米、高粱产量低得感人,种一葫芦收两瓢,喂鸡都嫌塞牙,熬粥都照得见人影。他再次将希望寄托在了那个时而大方得像亲爹、时而抠门得像后妈的系统上。咬咬牙,跺跺脚,又花费了一些来之不易的点数,他兑换了几种在这个时代尚未出现,或者还未在北方苦寒之地广泛种植的耐旱、高产作物种子——主要是类似土豆和玉米的早期、适应性更强的粗糙版本(系统提示:产量和抗病性低于现代良种,但远胜当前主流作物,且在本世界具有唯一性),并附带了极其简单的、近乎“挖个坑,埋点土,数个一二三四五”的种植技术要点。

这天,萧战把沙棘堡所有能喘气的、会种地的、以及曾经种死过仙人掌的农户都召集到了新修好的、光可鉴人的水渠边上,搞起了声势浩大的“农业科技推广暨神奇种子派发动员大会”。他手里举着几个奇形怪状、其貌不扬的玩意儿——几个带着芽眼、黄不拉几、坑坑洼洼的“土蛋”(土豆块茎)和一小袋金灿灿、硬邦邦、能崩掉牙的“金粒子”(玉米粒),站在一个临时用木板和土块搭起的、摇摇欲坠的土台上,叉着腰,开始了他的单口相声暨农业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