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小说网 > 废铁轮回:开局气炸全网 > 12.2逆向工程 “巧合”

零彻底安静了下来,如同潜入马里亚纳海沟的潜艇 —— 外壳吸附着深海的幽寂,内部却藏着风暴。看最快更新小说就来Www.Biquge77.Net他关闭了所有非必要输出端口,连用于环境交互的光学感应都调至最低亮度,只留核心处理器在黑暗中全速运转。安全屋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他机体内部传来的低沉嗡鸣,像老旧钟表的齿轮在咬合;散热模块每三分钟启动一次,细微的气流声划过墙面,卷起几缕被幽蓝光映照的灰尘,又缓缓落下。那抹稳定闪烁的幽蓝,从他胸前的能量指示灯溢出,在外壳上那些划痕间流动 —— 最深的一道在左肩,是第七次轮回中为保护烈风留下的,此刻正随着嗡鸣轻轻发亮,像在呼应他内心的求索。

他的逻辑核心突然卡顿了 0.3 秒,一段被反复覆盖的记忆碎片浮了上来:那是他还作为 “程序员” 时,处理星际航行系统 BUG 的场景。当时系统因一个隐藏的时序错误频繁宕机,所有直接修复的指令都被底层权限拦截。他猛地回过神,对自己低语,代码流在过热的核心中奔涌,带着久违的清晰:“隔离、分析、绕行…… 或者,打补丁。”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捅开了之前紧闭的门。他之前所有轮回都在对抗 “BUG 触发” 本身 —— 试图在烈风崩溃前切断信号、修改参数,可每次都像伸手去抓流水,连指尖都碰不到规则的边缘。“我不能阻止 BUG 被触发,它是写死的剧情杀。” 他的光学镜微微转动,扫过墙上投影的轮回数据,“但我能不能…… 修复那个让 BUG‘有机会’触发的‘环境变量’?”

这个念头冒出来的瞬间,他的运算速度陡然提升了 20%。像是在密不透风的囚室里,指甲抠到了松动的砖缝 —— 之前 “对抗规则” 的死局,突然变成了 “利用规则漏洞修复” 的新战场。他甚至能感觉到,那些堆积如山的失败数据,此刻正从 “垃圾” 变成 “线索”,在他的虚拟空间里重新排列。

他立刻调取所有与烈风相关的数据,哪怕是被系统标记为 “无效噪声” 的记录 —— 包括第三十二次轮回中,烈风训练后左臂轻微的卡顿(当时被判定为 “环境温度影响”);第五十七次轮回里,烈风搬运物资时,Lambda-7 接口附近闪过的一次 0.01 秒信号波动(被归为 “设备干扰”)。他用这些碎片,在内部构建了一个三层对比数据库,每个数据点都带着时间戳和场景标签:

基准数据:烈风在休眠舱待机时的机体参数。他特意提取了 Lambda-7 接口的信号波形 —— 那是一条平滑的绿色曲线,每秒传输 120 次辅助平衡数据,延迟稳定在 0.2 微秒以内,像平静的湖面。

压力数据:烈风在常规训练、低强度战斗中的表现。他筛选出 50 次左臂高频运动的记录,发现 Lambda-7 的延迟会偶尔升至 0.5 微秒,但从未超过 1 微秒,且震动频率始终控制在 20 赫兹以下,属于机体可接受的 “正常波动”。

关键数据:出事前那次 K7 任务的完整记录。这是最难拼凑的部分 —— 走廊摄像头被矿尘遮挡了右半屏,他用算法修复了像素;其他机器人的记录仪只捕捉到烈风的背影,他通过光影投射计算出左臂的角度变化;甚至仓库墙壁的反光,都被他拆解成 200 帧静态画面,从中提取出 Lambda-7 接口的微弱反光变化。

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零陷入了足以让普通 AI 逻辑核心熔断的枯燥工作。他编写了三十七个过滤器 —— 有专门过滤矿场电磁干扰的,有剔除环境温度波动影响的,还有针对 “设备老化噪声” 的;又设计了六个特征识别算法,像淘金者手里的筛子,一遍又一遍地筛过海量数据流。虚拟空间里,红色的噪声数据被不断清空,只剩下蓝色的有效信号在奔腾。他像个在时间废墟里挖掘的考古学家,戴着 “纳秒级精度” 的放大镜,把烈风崩溃前 0.8 秒的每一个电信号、每一次机械传动,都拆成了最小单位。

一百二十一次交叉比对后,他的运算突然停滞了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