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洽谈会虽然结束了,但它引发的风波却在研究院内部持续发酵。看小说就来m.BiQugE77.NET
以孙志远副院长为代表的一部分人,虽然对某些过于激进的方案有所保留,但确实被赵凯描绘的“商业蓝图”和“以商养文”的前景所打动。研究院经费长期紧张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能通过数字化项目获得巨额资金,无疑能解决很多现实问题。
“老院长,我觉得赵总的话,虽然直接,但也不无道理。”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孙志远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总是抱着金饭碗要饭吃。适度的、可控的商业开发,未必就是洪水猛兽。有了钱,我们才能买更好的设备,请更多的人才,做更深入的研究啊。”
他身边也有几位中层干部附和。
而另一部分以秦漠和一些老专家为代表的人,则坚决反对过度商业化,认为必须坚守文化保护的底线。
院长陷入了两难。他理解孙志远的现实考量,也更认同秦漠和姜窈对文化本位的坚持。
就在研究院内部为此争论不休时,外部的暗箭也射来了。
几篇角度刁钻的媒体报道开始在网上流传。有的质疑“数字飞天”项目的巨额投入是否值得,暗示其是“面子工程”;有的则含沙射影,指责姜窈“假清高”、“手握金矿却不肯开发,是否别有用心?”;更有甚者,将姜窈北京家族的内部斗争与敦煌项目联系起来,暗示她拒绝商业化是为了积累个人资本,与家族对抗。
这些报道显然背后有人推动,意图混淆视听,给姜窈和数字化项目施加舆论压力。
“肯定是那个赵凯搞的鬼!谈不拢就玩阴的!”周韵气得满脸通红。
马跃也忧心忡忡:“网上已经有些不明真相的网友被带节奏了。”
姜窈看着那些充满恶意的报道,心情沉重。她不怕正面冲突,但这种来自暗处的诋毁和舆论绑架,让她感到恶心和疲惫。她意识到,仅仅被动防御是不够的。
面对内部分歧和外部压力,姜窈知道,必须拿出一个既能坚持原则、又能展现商业可行性的方案,才能破局。
她再次找到了秦漠,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密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