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小说网 > 美食情报王 > 第一百二十四章 :郑阿姨恢复巅峰状态,幼儿园秋游订餐

到付的好处在于,快递一般都会送达指定地点。看最快更新小说来M.BiQuge77.Net

陈舟扫码付款结清运费,随后拆开了快递尼龙袋子。

老马旧货提供的服务不错,两根擀面杖还简单清理了一下。

但是不可避免的,岁月曾经无情的在上面

“暖包记”的成功,已经不仅仅是一家汤包店的胜利,而是东方美食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一次胜利。然而,陈舟和林婉儿深知,这仅仅是旅程的开始。

回到东京后,他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日本餐饮协会的论坛上,陈舟的演讲被多家主流媒体转载,甚至有日本电视台专门邀请他们录制了一期关于“暖包记”发展历程的纪录片。林婉儿负责统筹整个拍摄计划,从选址、脚本、到采访安排,她都亲力亲为。

“我们不是在讲一个品牌的故事,”她在一次采访中说道,“而是在讲述一种文化的流动。暖包记的每一道汤包,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情感,甚至是一段跨越国界的对话。”

纪录片播出后,反响热烈。不仅东京的年轻一代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美食,就连许多老一辈的日本食客也对“暖包记”产生了浓厚兴趣。东京一店的客流量激增,甚至有顾客从大阪、北海道专程赶来,只为品尝那一口“巴黎夜语”。

“这真是我们当初在东京街头摆摊时,不敢想象的景象。”林婉儿站在东京一店的门口,望着排成长龙的队伍,感慨万分。

“是啊。”陈舟轻轻点头,“但我们不能停下脚步。”

他们开始着手筹备“暖包记”在亚洲其他城市的扩张计划。首站,是新加坡。这个融合了中、马、印多种文化的国家,是他们理想的下一站。陈舟和林婉儿亲自前往考察,走访当地市场,了解食客口味,并与本地厨师进行交流。

“新加坡的食客非常挑剔,”林婉儿在考察报告中写道,“他们对食材的新鲜度、口感的层次感要求极高。我们必须确保暖包记的品质能够满足他们的期待。”

陈舟则更关注品牌文化输出的问题。“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复制巴黎的成功,而是要让暖包记真正融入当地文化,成为本地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新加坡选址时,他们最终选择了乌节路附近的一家百年老宅。这栋建筑原本是一家传统茶馆,经过翻修后,既保留了原有的东方韵味,又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店内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幅由新加坡本地艺术家绘制的插画,讲述的是“暖包记”从东京到巴黎,再到新加坡的旅程。

“这不仅是一间餐厅,”陈舟在开业仪式上说道,“它是一段旅程的延续,是一次文化的交汇。”

新加坡店的开业同样引起了轰动。本地美食博主纷纷前来打卡,社交媒体上关于“暖包记”的话题热度持续上升。而最让他们欣慰的是,许多本地食客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他们不仅喜欢汤包的味道,更喜欢“暖包记”背后所传递的文化理念。

“我以前觉得汤包就是一种小吃,”一位新加坡本地食客在采访中说道,“但暖包记让我意识到,它其实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与此同时,巴黎方面也传来好消息。米其林评审团正式宣布,“暖包记”巴黎二店被授予“米其林推荐餐厅”称号。虽然没有获得星级,但这已经是对他们品牌价值的高度认可。

“这只是一个开始。”陈舟在收到通知后说道,“我们还有更远的目标。”

林婉儿则开始着手筹备“暖包记”在欧洲其他城市的扩张。他们计划在柏林、米兰、巴塞罗那等地开设分店,并与当地艺术家、厨师合作,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新款汤包。

“我们要让暖包记成为一种全球现象。”林婉儿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道,“不只是在亚洲,在欧洲,在美洲,甚至在非洲,我们希望有一天,人们提到暖包记,想到的不只是汤包,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然而,扩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米兰选址时,他们遭遇了当地传统餐饮界的强烈反对。一些本地厨师认为,“暖包记”的到来会冲击本地饮食文化,甚至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起抵制运动。

“他们担心我们会改变他们的饮食习惯。”林婉儿在一次采访中说道,“但我们的初衷,从来不是取代,而是对话。我们希望通过美食,让不同文化之间产生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陈舟则亲自前往米兰,与当地餐饮协会进行沟通。他提出与本地厨师合作,推出一款融合意大利风味的汤包,并邀请当地媒体参与整个研发过程。

“我们不是来竞争的,”他在一次座谈会上说道,“我们是来学习的。我们希望暖包记能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

最终,这场风波在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得以化解。米兰店开业时,甚至有几位原本反对的本地厨师前来品尝,并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示支持。

“这道汤包的味道,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奶奶做的意式炖汤。”一位本地厨师在stagra上写道,“它让我明白,美食的界限,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

随着“暖包记”在全球的扩张,陈舟和林婉儿也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他们意识到,品牌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扩张,更需要有坚实的内核支撑。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开更多的店,”陈舟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道,“而是要让暖包记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品牌。我们希望通过美食,让更多人理解、尊重并欣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林婉儿则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创办“暖包记文化学院”,专门研究如何通过美食促进文化交流,并培训未来的厨师、品牌运营者和文化传播者。

“这不仅是一个商业计划,”她在一次演讲中说道,“而是一个文化使命。我们希望通过暖包记,让世界变得更加包容、更加理解彼此。”

在东京的一间会议室里,陈舟和林婉儿看着窗外的夜景,沉默良久。

“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在街头摆摊的时候吗”林婉儿轻声问道。

“当然记得。”陈舟微笑,“那时候,我们只有一个梦想,就是让别人尝到我们做的汤包。”

“现在,我们的梦想更大了。”林婉儿望向远方,“我们要让世界,尝到我们的文化。”

陈舟轻轻点头:“是的。而这,才刚刚开始。”

夜色渐深,东京的街道上依旧人流如织,霓虹灯闪烁,映照着“暖包记”东京一店的招牌。店内,陈舟和林婉儿正与几位来自不同国家的美食记者交谈,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即将出版的亚洲美食文化特刊采访“暖包记”的发展故事。

“你们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将一家街头小摊发展成国际品牌”一位来自新加坡的记者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