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看最快更新小说就来Www.Biquge77.Net
鸿蒙手机研发负责人周广平,被请来字节跳动开会。
字节不仅是鸿蒙的母公司,鸿蒙手机的应用生态,目前也是字节在负责做。
陈贵良道:“说一说情况吧。”
负责到处联系第三方公司
秋意渐深,工作室的门槛被踩得发亮。每日清晨,总有孩子踮脚将信塞进铁皮信箱,纸张作响,像一群悄悄展翅的蝶。赵静依旧在灯下读信,一盏补心灯映着她微驼的背影,釉面温润如旧。她的手腕贴着膏药医生说那是长期伏案留下的劳损,但她知道,那更像是岁月压出的印记,如同陶土烧制时裂开的纹路,无法抹去,却成了光的路径。
林晓出院后搬进了工作室隔壁的小屋,说是离“声音”近一点,心跳才踏实。她如今负责“灯伴计划”的志愿者匹配系统,整日盯着屏幕,眼睛干涩也不肯歇。某夜,她突然冲进赵静房间,手里攥着一张打印稿:“老师,你看这个。”
那是一封来自边境小镇的信,字迹歪斜,墨水洇开,仿佛写信人手抖得厉害:
“我是个护边员,守哨所三年没回过家。上个月巡逻摔伤了腿,躺在炕上动不了。夜里疼得睡不着,就对着心语角的录音盒说话。我说我想我妈做的玉米糊,我说我怕自己废了再也站不起来
昨天,盒子寄回来了。里面多了一盘磁带,是我妈的声音。她不会写字,是邻居帮她录的:儿啊,妈听见你了。你小时候发烧说胡话,也是这样喊我的。
我抱着盒子哭了半宿。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熬。”
林晓眼眶泛红:“我们原以为是我们在递灯,可有时候,是他们在照亮我们。”
赵静轻轻抚平信纸褶皱,低声说:“所以不能停。哪怕只有一盏灯亮着,也得让它烧下去。”
小舟从青海寄来一箱风铃,全是孩子们用废铁片、旧铃铛拼成的,每个都挂着小纸条:“送给赵老师的朋友”“希望它能替我说话”“我不敢唱歌,但它会替我唱”。赵静把它们挂在院中紫藤架下,风起时,叮当声如雨落瓦檐。某日暴雨突至,她冒雨去收风铃,脚下一滑摔在泥里,膝盖渗出血丝。可她仍把风铃抱进屋,一个个擦干,排在案头,像守护一群受伤的鸟。
“您何苦这样”房东老太太拄着拐来看她,皱眉叹气,“这房子租给你十年,电费涨了三倍,就为了那些破灯街坊都说你疯了,专收别人不要的痛。”
赵静笑了笑,端茶递水:“是啊,我收痛。可您看,这些痛最后都变成了光。”
老太太摇摇头走了,第二天却拎来一篮热馒头,放在门口,没说话。第三天,她带来一台老式电扇,说是孙子不用了;第五天,她竟在院子里摆了张小桌,开始教附近孩子写毛笔字,墙上挂的横幅写着:“心有所念,笔下生光。”
赵静没问她为何转变。有些事不必说破,就像补心灯不需要说明书,只要有人愿意点燃它,火苗自会蔓延。
九月底,教育部组织全国心理教育观摩团来参观“心语角”试点校。赵静带着团队提前一周布展,将三年来的信件、录音、灯作分类陈列。展厅中央设了一面“沉默墙”,上面钉满空白信封那是从未寄出的信,投递者最终选择烧毁或撕碎。每封背后都有编号与简要记录:
“107号:高三女生,父亲酗酒家暴,写完信后割腕未遂。”
“234号:留守儿童,连续三个月投递我想死三字便条。”
“509号:教师匿名信,我每天笑着上课,回家就哭,撑不住了。”
有位参观的校长当场落泪:“我们总以为校园太平无事,原来只是没人敢说。”
展览最后一区名为“回声”,播放一段段真实录音:
一个男孩颤抖着说:“爸,我不是故意考砸的,我我偷了同学的钱买药给我妈。”
一位母亲哽咽:“女儿跳楼前最后一封信在我包里,我没打开。现在我每天听她小学朗诵的磁带。”
还有一位老人低语:“老伴走后,我把心语角当成她。我说一天话,就像她还在听。”
观摩结束,带队领导久久不语。临行前,他握着赵静的手:“我们会推动立法,保障心语角的独立性与保密权。这不是慈善,是基本人权。”
消息传开,舆论沸腾。支持者称其为“心灵基建”,反对者则斥之“煽情治国”“浪费公共资源”。网络骂战再起,有人翻出赵静早年抑郁症病史,攻击她“心理不健全者无资格指导他人”。更有人匿名举报“千灯计划”资金流向不明,要求彻查。
压力如山压来。项目组成员接连收到恐吓短信,林晓家门口被人泼红漆,小舟支教点的捐款账户被冻结。赵静坐在灯下,看着一封封威胁信,手指冰凉。她忽然想起梦中的废墟,那些破碎的灯盏,蓝色小花从血泊中绽放。
她拨通周卫国电话:“我想办一场公开听证会。”
十月中旬,市文化中心礼堂座无虚席。赵静站在台上,身后大屏滚动播放“补心灯”制作过程:孩子们揉泥、塑形、刻字、上釉、入窑。火焰吞没陶胚,裂纹蔓延,却在冷却后透出暖光。
她开口,声音平静:“有人说我疯,说我煽情,说我拿别人的痛苦博名声。可我想问一句:如果连倾听痛苦都被视为危险,那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台下鸦雀无声。
“我曾想自杀,因为没人听见我。现在我不再等谁来救我,但我记得那种黑暗。所以我坚持做这件事不是为了拯救谁,而是为了让每一个想说话的人,知道这世上还有地方肯听。”
她调出数据:三年来,“心语角”累计接收信件十二万七千余封,触发高危干预三百二十六次,成功阻止自杀行为八十九例,促成家庭和解四百余起。而“灯伴计划”志愿者中,六成以上曾是投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