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小说网 > 钓走你的鱼,再掀了你鱼塘 > 第41章 番外1(加更)

昭宁二年,镇北将军沈巍大破蛮夷主力,边关暂稳。看最快更新小说来M.BiQuge77.Net

如何长治久安,成为朝议焦点。

凌薇出列,提出“互市”之策:即在边境开设官市,以茶叶、丝绸、盐铁,换取他们的牛羊马匹。

话音刚落,一位老臣便皱着眉出列反驳:“凌大人此议,前朝不是没有试过。蛮子贪婪无度,市则来,缺则抢,反复无常。岂能因一时胜仗,便忘了教训?”

这位凌大人,到底还是年轻了些。

他捋着胡须漫不经心地想,从龙之功是她的运道,可这庙堂之上的国策纵横,讲的是资历与沉淀,岂是她能轻易窥透的?

凌薇似乎早有所料,不慌不忙应道:“李尚书所言极是。只是臣以为的互市,绝非前朝简单开市买卖。须设下一道门槛——”

她声音清朗,掷地有声:“欲入市交易,各部须遣派‘边贸常驻使’至我指定边城。

此人需经我朝为期三月的‘边贸研修’,学习语言、律法、交易章程,考核通过,方可凭证为其部族开通贸易。

今后采购,也必须是‘边贸常驻使’才有资格入内。”

“名义上是研修,实则……”凌薇微微一顿,目光扫过满朝文武,“是教其识我文字、懂我规矩、慕我文明。使其知何为‘信’,何为‘利’,何为‘不可为’。

这些‘常驻使’便是最好的种子。天长日久,他们自会明白,遵守规则比烧杀抢掠,获利更丰、更久。”

她最后总结道:“此举,既是管控,亦是教化。借贸易之行,行同化之实。蛮夷各部若要得利,必先守我规矩。”

朝堂之上先是一静,随即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嗡嗡议论声,不少刚刚看戏的人,已经开始低眉沉思。

过往的边策无非是“战”与“和”的循环,固于陈法,何曾想过能将“交易”与“教化”如此缜密地编织成网?

能立于这金銮殿上的,无一不是从千万人中厮杀出来的佼佼者,敏锐如他们,立刻意识到这其中蕴含的惊人可行性与庞大力量。

一位官员便适时提出了疑问,语气中带着思索:“凌大人此策甚妙,但各部所遣‘常驻使’不过数人,即便教化有成,于万千蛮夷之中,岂非杯水车薪?如何能撼动其部族根本?”

见有人跟着她的思路走了,凌薇唇角微扬,显然对此问早有腹稿,从容不迫地答道:“这‘常驻使’并非终点,而是开端,是火种。”

“待此策推行初见成效,我朝便可设立‘边贸资格认证’之制。”

“蛮夷各部之中,无论出身贵贱,但凡通晓我语言文字、熟记交易律法、并通过我朝定制之考核者,皆可获颁‘通贸金印’凭证。”

“凭此金印,其人及其所属商队,即可享受更优厚的交易价格、更优先的采购资格,乃至许可进入更多、更重要的官市进行贸易。”

简单来说,就是要和我们王朝交朋友的人,请考个资格证再来。

她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清晰而充满诱惑:

“试想,当一部族之中,仅因一人手持‘金印’,便可为整个部落换来十倍百倍之利时……各部首领与民众,是会继续信奉蛮力,还是转而追捧这能带来实利的‘学识’与‘规矩’?”

“届时,无需我朝强迫,他们自会竞相学习我朝文化,以获取这张‘通行证’。这‘金印’,便是撬动其部族根基的杠杆。我们要做的,不是派人去教化万千蛮夷,而是让万千蛮夷,主动来学我规矩,求我认证。”

朝堂之上再次陷入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比之前更热烈的低声议论。

方才提问的官员怔在原地,喃喃道:“……这不是教化,这是阳谋中的阳谋啊……”

连那位最初反驳的李尚书,此刻也彻底收起了轻视之心,看向凌薇的眼神充满了前所未有的震惊与审视。

这一招,已然超出了简单的怀柔或强硬的范畴,而是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无法拒绝的规则,利用人性对利益的追逐,不战而屈人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