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文既定,那磅礴的文字与其中蕴含的惊天气魄,依旧在书房内回荡,让朱元璋、李善长等人心潮澎湃,难以平复。看最快更新小说就来Www.Biquge77.Net
然而,激动过后,一个更加现实和严峻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宏图大业该如何起步?
这第一刀,该砍向何处?
书房内的气氛从方才的激昂逐渐转向凝重和热烈。
巨大的地图被铺在书案上,朱元璋、李善长、马秀英、常遇春、徐达五人围拢在一起,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常遇春性子最急,指着地图上北方的位置,声如洪钟:“这还有什么好争的?既然要‘驱除胡虏’,自然是要北伐!直捣大都!掀了鞑子皇帝的老窝!俺愿为先锋,率一支精兵,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必为大哥杀出一条血路!”
他勇猛无畏,认为兵贵神速,当以雷霆万钧之势直取核心。
徐达则更为沉稳,他摇了摇头,指着江淮一带:“遇春兄勇武可嘉,但北伐谈何容易?元廷虽衰,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北方是其根本之地,必有重兵布防。我军虽经十年生聚,但兵力、粮草尚不足以支撑长途北伐。依我看,当先巩固江淮,取集庆(今南京),此地虎踞龙盘,乃帝王之基!得此一地,可抵十万兵!”
他的策略更为稳妥,主张先夺取关键战略要地,夯实基础。
李善长抚须沉吟,目光则投向了东方:“集庆固然重要,然其城高池深,恐不易骤下。老夫以为,可先取镇江、常州、广德等周边富庶之地,一则断集庆羽翼,二则获取钱粮,扩充军备,三则练兵实战,磨合各部。待时机成熟,再水陆并进,合围集庆,方为上策。”
这是典型的文人思维,讲究步步为营,削弱敌人,壮大自己。
马秀英虽未直接参与军事讨论,却也轻声提出建议:“夫君,诸位将军,无论向何方用兵,粮草皆为重中之重。滁州、和州等地新垦田地初显成效,但支撑大战仍显不足。用兵之前,是否应先确保后方粮道安稳,并设法从江南鱼米之乡获取更多粮草补给?”
她心细如发,考虑的是大军的命脉。
众人各执一词,皆有其道理,争论不下。
常遇春认为徐达、李善长过于保守,会错失良机;
徐达和李善长则认为常遇春过于冒险,恐招致灭顶之灾。
朱元璋听着众人的争论,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在地图上划过。
他知道每个人都是从好的出发点考虑,但正如师尊所言,第一步至关重要,一旦踏错,满盘皆输。
向北?向东?还是先巩固?他心中亦是权衡不定,难以决断。
最终,他将目光投向了始终坐在一旁,闭目养神,仿佛对争论充耳不闻的李长安。
“师尊!”朱元璋恭敬地开口,打断了众人的争论,“弟子等愚钝,争论不休,难以决断。这进取天下的第一步,究竟该踏向何方?该如何走?恳请师尊,再为弟子指点迷津!”
顿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李长安身上。这位深不可测的老神仙。
一篇檄文已显露出经天纬地之才,他的战略眼光,必然更加超凡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