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安看了看马秀英,点头赞道:“嗯,端庄贤惠,是个好内助。看小说就到WwW.BiQuGe77.NEt这小子有福气。”
又看了看朱标,“根骨不错,眼神清亮,是个好苗子。”
朱元璋和马秀英闻言都是大喜。
马秀英更是恭敬道:“时常听夫君提起师尊当年教诲,言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真言,秀英虽为女流,亦觉如雷贯耳,深感师尊智慧如海!夫君能得遇明师,实乃天大的幸事!”
她这话并非纯粹奉承,而是发自内心。
作为朱元璋的贤内助,她最清楚这九字方针在过去十年中发挥了何等巨大的作用。
李长安笑了笑,受了这份赞誉。
接下来几日,朱元璋推掉了所有不必要的政务,亲自陪着李长安视察滁州军政要务——粮仓储备、军械打造、兵士操练、学堂教化等等。
李长安看在眼里,心中越发满意。
朱元璋不仅严格执行了他的策略,更在此基础上有了许多自己的发挥和细化。
其治下政令畅通,吏治相对清明,军队令行禁止,百姓安居乐业,积蓄了雄厚的力量。
这一日,视察完毕,回到帅府书房,只剩师徒二人。
朱元璋亲自为李长安奉上香茗,恭敬道:“师尊,您看弟子这十年所为,可还……可还过得去?是否有负师尊期望?”
李长安接过茶,吹了吹热气,慢悠悠地品了一口,这才抬眼看向朱元璋,目光中带着一丝赞许和前所未有的郑重:
“过得去?何止是过得去。”
他放下茶杯,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
“元璋,你这十年,墙筑得够高,粮积得够多,王也缓得恰到好处。”
“民心,你有了。根基,你稳了。实力,你蓄足了。”
李长安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滁州城欣欣向荣的景象,缓缓道:
“是时候了。”
他转过身,目光如电,看向因激动而身体微微颤抖的朱元璋:
“有这个家底,可以进取天下了。”
“那‘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担子,该你挑起来了。”
一句话,如同吹响了决战的号角,点燃了朱元璋心中压抑了十年的熊熊烈火!
朱元璋猛地跪倒在地,声音因极度激动而嘶哑,却充满了无比的坚定:
“弟子!谨遵师命!必不负师尊厚望!”
书房内,朱元璋跪在地上,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师尊的一句“可以进取天下了”,如同在他心中点燃了一把燎原之火,将他积蓄了十年的雄心壮志彻底引爆!
但他很快强迫自己冷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