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小说网 > 诸天长生:坑爹系统迟到百年 > 第120章 乱世开启

辞别赵敏,杨疏桐并未在洞庭湖畔过多停留。最快更新小说就来Www.BiquGe77.NeT

她归心似箭,只想早日回到终南山古墓,继续那被打断的清修。

一路向北,她尽量避开繁华城镇,多行于山野乡间。

然而,纵然她有意避开尘嚣,这乱世景象却无孔不入地涌入她的眼帘耳中。

沿途所见的村庄,大多比之前与师祖、赵敏同行时看到的更加破败。

田地荒芜更多,十室五六空,偶尔见到几个面黄肌瘦的村民,眼神中也多是麻木与惶恐,仿佛惊弓之鸟。

元廷的统治显然已到了崩溃的边缘,苛政与战乱的双重碾压下,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与这普遍苦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如同野火般四处燃起的烽烟和愈发频繁的流言。

茶棚歇脚,路边打尖,甚至只是途经一些小小的村落,都能听到人们压低了声音,交头接耳地议论着各地的“反王”。

“听说了吗?徐寿辉又在蕲水称帝了!国号还是……!据说手下兵马好几万了!”

“嗨,那算什么?听说张士诚占了高邮,自称‘诚王’,手下兵强马壮,打得元兵不敢出门!”

“北边刘福通的红巾军才厉害呢!拥立了那个韩林儿当‘小明王’,势头猛得很!都快打过黄河了!”

“还有台州的方国珍,温州的钱惟贤……哎,这天下,真是乱套了!”

人们议论着这些声名赫赫的反王,语气中既有对动荡的恐惧,又隐隐带着一丝对改变的期待,以及对那些“大人物”的敬畏。

然而,在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之外,杨疏桐却敏锐地注意到,另一个名字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且人们的语气似乎有些不同。

在一处路边的面摊,两个走南闯北的行商正在低声交谈。

“老哥,你刚从淮西过来?那边情形如何?听说也不太安生?”

“何止不安生!简直是……啧,说不清。”一个年纪稍长的行商摇了摇头,压低声音,“那边现在闹得最凶的,倒不是那些称王称霸的。”

“哦?那是谁?”

“是一个叫朱元璋的!以前是明教凤阳分坛的一个小头目。”

“朱元璋?没听说过。一个小头目能有多大能耐?”

“嘿!你可别小瞧他!”那年长行商来了精神,“这人邪门得很!别的反王都是拼命拉队伍,抢地盘,恨不得明天就打进大都。就这个朱元璋,不一样!”

“怎么个不一样法?”

“他占了滁州之后,就不怎么往外打了!整天窝在家里!”

“窝在家里?”另一个行商疑惑道,“这算什么?当缩头乌龟?”

“你懂什么!”年长行商一副“你不识货”的表情,“他那墙修得,比州府城墙还高还厚!他那是真在‘积粮’!听说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他地盘上的百姓,日子居然比其他地方好过不少!好多活不下去的流民都往他那儿跑!而且……”

他声音压得更低:“他至今没称王!连个国公都没自称!就老老实实打着明教的旗号,叫什么‘吴国公’麾下,其实谁不知道他就是头儿?这叫不做出头鸟!聪明着呢!”

“筑高墙,鼓励垦荒吸收流民,不做出头鸟……”另一个行商喃喃重复着这九个字,眼中渐渐露出恍然和佩服之色,“这……这朱元璋,是个人物啊!看得远!”

“何止是人物!”年长行商感慨道,“听说他军纪极严,从不扰民,对读书人也客气。跟他打过交道的人都说,这人虽然出身不高,但气度不凡,做事有章法,不像个泥腿子,倒像个……像个能成大事的!”

类似的对话,杨疏桐在接下来的路程中,又听到了数次。

有时是在驿站,听几个换防的元兵抱怨:“妈的,别的反贼都好说,就滁州那个朱元璋,跟个铁王八似的,啃不动!还老派小股人马骚扰粮道,烦死了!”

有时是在河边,听几个洗衣服的妇人闲聊:“俺娘家是滁州的,前些日子捎信来,说那边今年租子减了,朱元帅还派人教怎么堆肥,地里的苗看着都比往年精神哩!”

“真的?哎,要是俺们这儿也能这样就好了……”

每一次听到“朱元璋”这个名字,听到关于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听到他治理下的些许不同,杨疏桐清冷的眼眸中便会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