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的回信,如同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曹操心中漾起圈圈涟漪,随即又归于平静。看最快更新小说来M.BiQuge77.Net
他欣赏赵云的忠义,也尊重他的选择,更相信未来必有重逢之时。
眼下,许昌新都的繁重事务,以及那悄然发生变化的微妙关系,更占据了他的心神。
迁都许昌已近半年。
在荀彧、郭嘉、荀攸等一众能臣干吏的竭力辅佐下,这座原本略显荒芜的小城,正以惊人的速度焕发生机。
城墙得以加固扩建,宫室衙署虽不奢华却已初具规模;
城外屯田区阡陌纵横,绿意盎然,流民得以安置,仓廪日渐充盈;
喝开水已成军民习惯,疫情大幅减少;
将作监在马钧的带领下,对炒钢法的改进和量产探索也从未停歇。
整个许昌,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秩序井然的景象。
而在这片欣欣向荣之中,曹操与何太后之间的关系,也在不知不觉间,悄然发生着蜕变。
最初,这更像是一种牢固的政治同盟与相互依赖。
曹操需要何太后这面象征汉室正统的大旗,何太后则需要曹操这柄足以庇护她与儿子在乱世中存续的利剑。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共同经历的惊涛骇浪(洛阳惊变、董卓兵临、迁都风波),以及在许昌相对安稳环境下的朝夕相处,那种纯粹的利益捆绑,逐渐渗入了更为复杂难言的情感。
何太后不再仅仅是那个需要被保护、深居宫闱的柔弱女子。
或许是经历了太多,也或许是受曹操那充满活力与开拓精神的气质影响,她开始主动尝试接触和理解外界的政务。
起初,她只是在一旁静静聆听曹操与大臣们的议事,后来,她会在私下里,带着一丝好奇和试探,向曹操请教一些她不太明白的政令或“策论”。
曹操对此乐见其成。一个聪明、有一定政治头脑,且与自己利益深度绑定的“合伙人”,远比一个仅仅作为象征的花瓶更有价值。
而且,教导的过程本身,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这一夜,司空府(兼行宫)的书房内,烛火通明。
曹操埋首于堆积如山的竹简与帛书之间,批阅着来自各郡县的文书。
何太后则坐在他侧对面的一张稍小的书案后,面前也摆放着一些经过筛选、相对不那么机密的奏报,她正尝试着进行初步的阅读和分类。
殿内安静,只有烛花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以及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响。气氛并不沉闷,反而有种奇异的和谐与温馨。
过了一会儿,何太后轻轻放下手中的一份关于颍川郡春耕情况的汇报,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腕子,抬眼看向正凝神思索的曹操。
烛光映照着他专注的侧脸,那眉宇间的锐气与沉稳,让她心中微微一动。
“孟德,”她轻声开口,打破了寂静,
“这份颍川春耕奏报中提到,垦荒新田三万七千六百余亩,预计秋后可增收谷粮……若按以往粗算法,怕是难以精确估算仓储与调配吧?”
曹操闻言,从沉思中回过神,看向何太后,眼中露出一丝赞赏。
她能注意到这个细节,说明她确实在用心学习。
“太后明察。”曹操放下笔,身体微微后靠,放松了一下紧绷的神经,
“以往官府记账,多采用‘出入盈亏’的大数,过于粗疏。”
“我正命人推行一种新的记账之法,强调‘收支平衡,明细分类’,每一笔粮草的来源、去向、结余,都需记录在案,定期核对,避免糊涂账,也防止胥吏从中舞弊。”
他说的自然是现代会计的复式记账法的雏形理念,虽然无法一下子完全照搬,但引入更精细的核算思想是可行的。
何太后听得若有所思,她冰雪聪明,很快抓住了关键:
“如此一来,管理仓储、调配粮草便更有依据,也能更快发现亏空或异常?”
“正是。”曹操点头,随即兴致来了,他拿起一张空白的纸,用毛笔在上面画了几个简单的格子,
“太后请看,若我们将粮草收入、支出、结余分别列项,再按不同来源(如屯田、赋税)和用途(如军需、俸禄、赈济)细分,每月一核,是否一目了然?”
他一边画,一边用浅显的语言解释着表格的好处。何太后凑近了些,专注地看着,发丝间淡淡的幽香传入曹操鼻中。
她不时提出疑问,曹操则耐心解答。两人头几乎靠在一起,气氛亲密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