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用手指,缓缓摩挲着那块火漆印。看小说就到WwW.BiQuGe77.NEt
他的指尖能感受到火漆的温热,仿佛还带着叶凡那小子的体温。
“哼!”
李世民发出一声冷哼,嘴角却不受控制地撇了一下。
“惹了天大的祸,才知道喊岳父大人了?”
“晚了!”
他嘴上说着,手上却没停,食指一挑,干脆利落地揭开了火漆,从里面抽出一张薄薄的纸。
信纸上没有繁复的问安,开头第一句就让李世民的瞳孔猛地一缩。
“岳父大人亲启:臣知,此信到时,长安必已沸反盈天。臣,罪无可恕。”
没有辩解,没有求饶,开门见山,直接认罪。
李世民的脸色沉得能滴出水来。
他继续往下看。
“然臣请岳父大人思之,高句丽,不同于突厥。突厥是狼,打跑了,会怕,会老实几年。
高句丽是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民风彪悍,其心难测,怀柔之策,非十年不能见其功。”
“十年,朝廷需耗费钱粮几何?需派遣兵马几何?十年之后,若再有反复,又当如何?长痛,不如短痛。”
李世民捏着信纸的手,不自觉地紧了紧。
“臣下‘七日不封刀’之令,非为泄愤,非为杀戮之乐。乃为一劳永逸,断其脊梁!”
“一战,使其惧。再战,使其畏。此一役,臣要将其骨中之傲,血中之悍,尽数抽离。
要让‘大唐’二字,化为烙印,刻于其魂,使其世世代代,闻风丧胆,再不敢生反抗之心。”
李世民的呼吸,变得有些粗重。
他放下信,走到殿中,来回踱步。
脑海里,是朝堂上萧瑀老泪纵横的脸,是孔颖达捶胸顿足的哭喊。
仁义?
他李世民的江山,是靠仁义得来的吗?
玄武门前的血,还未干透。
他重新拿起信,目光如炬。
“臣知屠城有伤天和,然为我大唐万世之基,臣一人之骂名,何足道哉?
后世史书,可载叶凡为屠夫,为魔鬼,臣一力担之。只求,我大唐东北疆域,自此再无掣肘!”
“若安东稳固,则可为我大唐之粮仓,之兵源,之铁矿。以此为基,向北可与安北都护府遥相呼应。向西,可将我大唐之兵威,远播西域,乃至更远之波斯。”
“其利,可保大唐百年无虞。”
“为成此百年大计,区区百万高句丽降民,与我大唐千万子民、万世基业相比,孰轻孰重,岳父大人心中自有明断。”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了信纸的末尾。
那里,附着一张清单。
“安东都护府,已探明上等铁矿三处,预估储量五千万斤。”
“已探明煤矿七处,取之不尽。”
“可开垦黑土良田三千万亩,以官奴耕种,三年后,年产粮可达两千万石……”
一个个冰冷的数字,像一记记重锤,砸在李世民的心坎上。
他不是萧瑀,他不是孔颖达。
他是一个帝王。
仁义的虚名,和实实在在的粮食、钢铁、疆土比起来,一文不值。
他猛地抬起头,几步走到殿中的炭火盆前。
他看着手中的信纸,那上面每一个字,都透着一股让他熟悉又心惊的疯狂和决绝。
这小子,把天下人都算计进去了,也把他这个岳父,这个皇帝,算计得明明白白。
他把最难听的骂名留给自己,却把最实在的好处,摆在了朕的面前。
他不是在求饶。
他是在逼朕做选择。
是选一个好听的虚名,还是选一个强大的,可以延续数百年的大唐。
李世民手一松,信纸飘然落下,坠入炭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