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小说网 > 燕宫阙:凰途逆袭 > 第十二章 幽光烛影探微痕

整理陈年起居注副录的差事,果然如典正所言,繁琐而枯燥。看小说就到WwW.BiQuGe77.NEt这些草稿大多字迹潦草,涂改众多,记录的多是皇帝日常起居、召见臣工、节庆典礼等琐碎事宜,与经史官最终润色定稿的正式起居注相比,显得原始而杂乱。它们被堆放在内司衙档案库最不起眼的几个角落里,积满了灰尘,平日里鲜少有人问津。

沈青澜却如鱼得水。

她需要一个这样不引人注目的身份和位置。每日里,她早早来到存放这些草稿的窄小房间,点燃一盏光线微弱的油灯(以免引起火灾,也避人耳目),便开始埋首于故纸堆中。她的动作不疾不徐,神情专注而平静,任谁看了,都只觉得这是一个被边缘化后安于现状、默默做事的普通女史。

然而,在那平静的表象之下,她的心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着。过目不忘的能力此刻发挥了极致的作用。她的目光快速扫过那些泛黄纸页上的每一行字,如同最精密的筛子,将无关紧要的日常流水记录迅速过滤,只捕捉那些可能与永和十三年到十五年宫闱秘事相关的蛛丝马迹。

她重点留意的,自然是关于端懿皇贵妃、当时还是昭仪的淑妃(王氏),以及东宫、甚至与御药房、太医署往来相关的任何只言片语。

这项工作比之前查阅香料档案更加艰难。因为这些起居注草稿并非分类记录,所有事件都混杂在按时间顺序的流水账中。她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耐心。

数日过去,收获甚微。这些草稿记录的重点在于皇帝,后宫妃嫔的言行往往一笔带过,且多是“某妃请安”、“某嫔伴驾”之类的套话。但她并未气馁,深知有价值的线索往往就隐藏在这种看似无用的庞杂信息之中。

这日午后,她正翻阅永和十四年秋的一摞草稿。窗外秋雨淅沥,敲打着窗棂,让这间僻静的档案室更显寂寥。她的指尖划过一页记录着永和帝于重阳节登高、与群臣宴饮的草稿,目光无意间被角落一行几乎被墨水污渍掩盖的小字吸引。

那似乎是记录官随手记下的旁注,字迹歪斜,与正文工整的笔迹不同:“……是日,靖王(时年九岁)随驾,活泼伶俐,帝甚悦。然午憩后,皇贵妃忽感心悸,传太医吴……”后面的字迹被污渍彻底晕染,难以辨认。

皇贵妃心悸……传太医吴!

沈青澜的心猛地一跳。永和十四年秋,重阳节!时间点正好在端懿皇贵妃开始频繁发病的前夕!而请的太医姓吴,极大可能就是后来那位“误诊”被革职的吴太医!

她立刻稳住呼吸,不动声色地将这一页草稿轻轻抽出,放在一旁,继续翻阅后面的内容,仿佛只是正常的工作流程。她没有立刻记录,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直到确认后续几页再无相关记载,她才借着整理书案的间隙,用只有自己能看懂的符号,在杂记本上记下了这个时间点和相关关键词。

这是一个微小却重要的坐标。它证实了在永和十四年秋,端懿皇贵妃的身体已然出现状况,并且是由吴太医诊治。这与她之前发现的,永和十五年春那“五钱苏合香”记录的时间点,以及吴太医申请“幻梦萝”的时间,可以串联起来,勾勒出皇贵妃病情加重的时间线。

接下来的几天,沈青澜更加专注,她开始有意识地重点翻阅永和十四年下半年到永和十五年上半年的所有草稿。她不再追求速度,而是逐字逐句地仔细分辨那些潦草的字迹和模糊的墨迹。

功夫不负有心人。又过了几日,在一份记录永和十五年元宵宫宴的草稿背面,她发现了另一处有价值的记录。那似乎是在宫宴结束后,记录官补充的零散信息,字迹同样潦草:“……宴毕,帝宿皇后宫。王氏(即当时淑妃)称头风发作,遣人至太医署取安神香。是夜,皇贵妃宫中灯火彻夜未明……”

王氏头风发作,遣人至太医署取安神香!时间点就在永和十五年元宵,距离她发现那“五钱苏合香”异常记录的日期非常接近!“彻夜未明”的灯火,是否暗示了皇贵妃当夜睡眠不佳,甚至病情有所反复?

沈青澜感到自己正在一点点接近那个被刻意掩埋的真相。这些散落在杂乱草稿中的碎片,正在萧景玄提供的整体框架下,慢慢拼凑起来。

她将这条信息也默默记下。现在,她手中有三个关键时间点:永和十四年秋重阳(皇贵妃初现心悸,吴太医诊治)、永和十五年元宵(淑妃取安神香,皇贵妃夜不安眠)、永和十五年春某日(那“五钱苏合香”的异常记录)。这三个点,隐隐指向同一个方向。

然而,她还缺少最直接、能将淑妃与谋害行为联系起来的证据。目前的线索,都只是间接的旁证。

---

听雪阁内,萧景玄收到了沈青澜通过密道传来的最新信息。当看到那几个时间点及其关联时,他沉寂的眼眸中再次燃起幽深的火焰。

“重阳……元宵……”他低声念着这两个节日,脑海中浮现的是母妃当年日渐憔悴的容颜,以及那时而清醒、时而恍惚的状态。“所以,从那么早开始,她们就……”

“殿下,”洛风的声音带着一丝振奋,“我们派往吴太医家乡的人传回消息,历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吴太医的一个远房侄孙。此人当年曾跟随吴太医学过几年医术,吴太医被革职回乡后,他曾前去探望。据他回忆,吴太医晚年时常精神恍惚,曾不止一次醉酒后喃喃自语,说什么‘香非毒,药非药,合则伤人……愧对皇贵妃……’之类的呓语。”

香非毒,药非药,合则伤人!

这与沈青澜发现的“苏合香”与“幻梦萝”的线索完全吻合!

“可有实证?”萧景玄强压下心头的激动,追问道。

洛风摇头:“仅是口述,且是醉后之言,无法作为堂上证据。吴太医的侄孙也怕惹祸上身,起初不愿多说,是我们的人费尽口舌,并许以重金和保护,他才吐露这些。他还提到,吴太医回乡时,身边的重要医案、手札似乎都已不见,可能是在被革职时就被收缴或销毁了。”

萧景玄并不意外。对方既然能迫使吴太医“误诊”被革职,自然会处理掉所有明显的证据。“保护好此人,他是重要人证。”他沉吟道,“另外,继续追查那条通往太医署的香料‘暗线’,还有当年经手那‘五钱苏合香’的具体是谁。刘保那边,近日有何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