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小说网 > 三国从颍川开始逐鹿九州 > 第十五章 内政的基石

豫州牧的旌旗在颍川城头猎猎招展,颍水河湾的“伏波寨”内舟船操练的号声嘹亮。看最快更新小说就来Www.Biquge77.Net

然而,端坐于州牧府内的刘湛,头脑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他深知,真正的霸业宏图,绝非仅靠战场上的金戈铁马、锋镝相交所能铸就。刀剑可以开拓疆土,击溃来犯之敌,却无法让饱经战乱的土地自动生出累累硕果,无法让惊魂未定的百姓真心实意地拥戴归附,更无法为那可能旷日持久、接连不断的征伐提供源源不断、坚实可靠的后勤后盾。当迫在眉睫的军事压力因大败纪灵而暂时得以缓解后,刘湛几乎没有任何停歇,立刻将主要的精力和目光,转向了更为繁复琐碎、千头万绪,却也更为根本和至关重要的领域——内政建设。

州牧府,这座原本因战时需要而设立的、机构相对简陋的官署,如今需要承担起治理整个豫州、数郡之地的庞大职责。各类文书、案牍、图册、报表,如同雪片般从各郡县汇聚而来,在刘湛的书房和议事厅里堆积如山,几乎要将那张宽大的紫檀木案几淹没。钱粮赋税的征收与审计、刑名诉讼的审理与复核、各级官吏的考核与任免、流民安置与民生疾苦的抚慰……诸事纷繁复杂,千丝万缕,相互交织,其耗费的心力与面临的挑战,远比对阵千军万马更令人感到疲惫和棘手。刘湛虽拥有超越这个时代的宏观见识和管理理念,但具体的政务执行、与地方豪强士族的周旋、以及对细微民情的把握,仍需大量得力且可靠的人去落实。在此背景下,颍川荀氏,作为他最紧密的政治盟友和起家的根基所在,其庞大的家族网络、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刘湛稳定内部、梳理政事的核心倚仗力量。

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原本更多居于幕后、身影清丽的女子,逐渐凭借其过人的聪慧才智、缜密周详的思维,以及对颍川乃至整个豫州人情世故、势力分布的深刻理解,脱颖而出,一步步从屏风之后走向处理实际政务的前台,成为了刘湛在纷繁复杂的内政建设中,不可或缺、甚至倚为臂膀的重要人物——那便是荀妤。

这一日,春寒尚未完全退去,州牧府议事厅内,虽然炭盆依旧散发着暖意,但气氛却显得有些沉闷和滞涩。几位新近被征辟而来的州牧府从事、掾史,正为了两项紧要政务争论不休,面红耳赤。一是关于如何在全州范围内有效清核被豪强隐匿的田亩、整顿因战乱而混乱不堪的户籍;二是春耕时节已迫在眉睫,但汝南、梁国等部分郡县却报来粮种严重短缺的急情,若不及时解决,恐误农时,影响一年的收成,甚至引发民变。

这几位从事,多是饱读诗书、引经据典的文人,有的出身当地小士族,有的则是慕名而来的寒门学子。他们各执一词,有的主张雷厉风行,派遣强硬官吏下乡,强行丈量土地,谁敢隐匿便依法严惩;有的则顾虑重重,认为此举必然触怒地方大族,引发强烈反弹,宜缓图之,当以劝导为主;还有的则大谈仁政爱民,要求州府立即开仓放粮,无偿分发种子,却对府库的实际存量视而不见。争论了将近一个时辰,引用了无数圣贤之言,却始终停留在空泛的道理层面,拿不出一个既能解决问题、又能顾及现实复杂性的切实可行方案。

刘湛坐于主位之上,手边摊开着几份标注了紧急符号的文书,眉头微蹙,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滑的案几面上轻轻敲击着,发出规律的、细微的“笃笃”声。他需要的是能立刻落地执行、产生实效的策略,而不是这些脱离实际、徒耗时间的清谈空论。他的耐心正在一点点被消磨,正当他深吸一口气,准备开口打断这无意义的争论,强行引导方向时,坐于议事厅侧面那道山水屏风之后的荀妤,似乎感知到了他的焦躁,轻轻咳嗽了一声。

这是刘湛力排众议,特允荀妤参与旁听咨议的位置,既是对她能力的信任,也是一种无声的尊重。

侍立在她身旁的一名机灵婢女闻声,立刻会意,悄无声息地走到屏风边,从荀妤手中接过一张写满了娟秀而有力字迹的薛涛笺,然后低着头,碎步快速走到刘湛案前,轻轻将纸笺置于案上。

刘湛略带疑惑地展开纸笺,目光迅速扫过上面条理分明的建议。只看了几行,他紧蹙的眉头便渐渐舒展开来,眼中闪过毫不掩饰的赞赏与惊喜之色。荀妤的条陈清晰明了,直指核心:

其一,关于清核田亩、整顿户籍之事。她指出,此事关乎赋税根基与地方稳定,不宜在全州范围内齐头并进,盲目铺开,否则极易因准备不足、阻力过大而陷入混乱,甚至激起民变。应当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策略。以治理基础最好、控制力最强的颍川郡为本,选择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县作为试点。由荀家出面,派遣族中精干得力、熟悉田亩事务的子弟,协同州牧府选派的可靠官吏,组成联合工作组。采用“联保互查”之法,即以村、亭为单位,令农户相互担保,互相监督申报田亩和人口的真实性,并设立明确的奖惩机制。此举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借助民间相互监督的力量,减少官吏亲自下乡可能引发的直接冲突。待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形成成熟模式后,再根据具体情况,稳妥地向其他郡县推广。

其二,关于部分郡县粮种短缺的燃眉之急。她提出了“双管齐下,应急与长远结合”的方案。一方面,由州牧府正式出面,以“借贷”或“征调”的名义,向颍川、汝南等地家底丰厚的世家大族,平价或略低于市价借贷他们往年的陈粮旧种,或直接征调一部分,并出具州府公文,承诺秋后按约定方式归还或抵扣税赋,将他们的利益与州府政策进行初步绑定。另一方面,立即派遣精明强干、熟悉商路之人,携带部分府库金银,秘密前往目前相对安稳、且盛产稻米的徐州下邳、广陵一带,或者南下至荆州北部边境,紧急采购一批生长期较短的早熟稻种。采购回来后,优先、快速地分发给那些最急需、且愿意配合州府政策的农户手中,以确保不误农时,稳定民心。

这整套方案,既有原则性又不失灵活性,既借助了士族的力量又充分考虑和照顾了底层百姓的实际困难,同时还兼顾了应急处理与长远制度建设的结合,可谓面面俱到,思虑周详,远超堂下那些空谈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