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谷场的喧闹随夕阳沉落渐渐淡去,望海村的重阳夜裹着桂香与海风悄悄铺开。看最快更新小说来M.BiQuge77.Net
各家各户的灯笼次第亮起,橘红色的光晕透过窗棂洒在青石板路上,与屋檐下插着的茱萸枝影交叠,像给村子织了层温暖的纱。
夏晚月刚收拾好晒谷场带回的食盒,就听见院门被轻轻敲响。
开门一看,正里带着老妻提着半坛菊花酒站在门口,身后跟着陈秀才,手里还捧着两盆开得正盛的黄菊。
“夏家娘子,今晚守夜的老规矩可不能少,咱带着酒和花来凑个热闹。”
夏晚月笑着迎他们进门,转身从屋里搬出几张木桌,又端出剩下的重阳糕、卤味,还有提前泡好的菊花茶。
李温言赶紧帮着摆碗筷,李知夏则把小白抱到竹椅上,给弟弟手里塞了颗剥好的花生。
院子里很快亮起几盏纸灯笼,暖光映着菊花的黄、茱萸的红,格外有节日滋味。
“今年这重阳过得热闹,全靠夏娘子带来的好种子。”
正里抿了口菊花酒,酒液带着淡淡的菊香。
“往年这时候,村里的土坯房总怕秋风灌,今年换了水泥墙,暖烘烘的。
地里又收了庄稼,挣了点小钱,往后过冬心里都踏实。”
陈秀才也点头附和,说起要把望海村种红薯的事写进县志,让后人也记得这份丰收的不易。
正说着,院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张婶和李大嫂端着刚炒的瓜子、栗子走了进来。
“听见你们说话声,就知道在守夜,咱也来搭个伙。”
她们挨着桌边坐下,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来年的打算。
张婶想种两亩番茄,李大嫂计划跟着夏晚月学做小吃,等开春去城里摆个小摊。
李温言坐在陈秀才身边,听他讲“重阳守夜祈平安”的典故,偶尔插问几句诗句的意思。
李知夏和后来赶来的几个小姑娘,围着菊花盆栽编茱萸香囊,笑声顺着晚风飘出老远。
小白玩累了,靠在夏晚月怀里打盹,小手里还攥着半块重阳糕。
夏晚月给众人添着菊花茶,目光掠过院外。
远处的海面在月光下泛着银波,村里的灯笼像散落的星子,连最偏僻的角落都透着暖意。
她想起前世的重阳,多是在荒郊野外执行任务,只有寒风和警惕为伴。
如今却有暖灯、佳肴,还有一群真心相待的邻里,这才是真正的“长久安康”。
夜深些时,正里提议祈福。
众人围站在灯笼下,手里各捏一小枝茱萸,默默许下心愿。
正里盼着来年风调雨顺,陈秀才愿学子们学业有成,张婶则想着儿子出海能平安归来。
夏晚月抱着小白,望着头顶的明月,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愿这望海村的烟火气,能岁岁年年,长长久久。
快到子时,守夜的人渐渐散去。
夏晚月收拾着碗筷,发现正里落下了那半坛菊花酒,张婶的布包里还留着一包晒干的茱萸。
她笑着把东西收好,转身看见李温言在给灯笼添灯油,李知夏正帮小白掖好斗篷,月光洒在孩子们安静的脸上,温柔得不像话。
风从院外吹过,带着菊花的清香和泥土的气息。
夏晚月关上门,将重阳夜的暖光和喧闹都留在院里,也留在了心里。
她知道,这守夜的习俗守的不仅是传统,更是团圆的期盼。
这灯笼的暖光映的不仅是夜色,更是往后日子里,越来越旺的希望。
…………
天刚蒙蒙亮,夏晚月家的院门就“吱呀”一声开了。
李温言背着小布包,里面装着课本和娘提前备好的粗粮饼,要去陈秀才的私塾早读。
李知夏则挎着小竹篮,跟着娘去后院摘新鲜蔬菜,小白被裹在背篓里,小脑袋随着脚步轻轻晃,眼睛却睁得溜圆,好奇地看院角的老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