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视频后的第一天,赵北北几乎每隔半小时就要刷新一次手机。最快更新小说就来Www.BiquGe77.NeT电量从满格掉到红色预警,充电宝是她从周家带出来的为数不多的“现代装备”之一,此刻正兢兢业业地工作着,数据线另一头连着那个老旧插座,像一根维系着她与外界联系的脆弱脐带。
播放量像蜗牛爬坡,好不容易蹭到了一千多。点赞数停在三十几个,大多是系统推送的“僵尸粉”或者随手一划的“爱心”。评论区的空白,像一块巨大的嘲笑,无声地提醒着她的自不量力。
“急什么,种子刚埋下去……”她喃喃重复着昨晚安慰自己的话,可心底那点微弱的火苗,还是被这冰冷的现实一点点压了下去。
她把注意力转回到糖坊里。失败是常态,成功是偶然。熬过火的糖稀带着一股糊味,只能心疼地倒掉;温度掌握不好,花生糖切开来尽是气孔,卖相难看。爷爷笔记上那些看似简单的字眼——“火候到了”、“手感对了”,实践起来却如同隔着一层迷雾。
下午,她尝试做松子糖。松子贵,她只舍得买了一小罐,下手便格外谨慎。熬糖时生怕过了火候,结果糖稀挂旗的状态稍欠,倒入松子后还没来得及完全拌匀压实,边缘就开始凝固了。成品坑坑洼洼,松子分布不均,吃起来粘牙。
挫败感像潮水般涌来。她看着那盘失败的松子糖,又看了看毫无动静的手机,一股巨大的疲惫和自我怀疑将她淹没。也许周伟说得对?也许婆婆是对的?离开他们,她真的什么都不是?这间破糖坊,这本老掉牙的笔记,根本撑不起她的未来。
她靠在冰冷的灶台边,闭上眼睛,努力把涌上眼眶的酸涩逼回去。不能哭,赵北北,哭了就更没人看得起你了。
就在这时,手机屏幕忽然亮了一下,伴随着一声清脆的提示音。
是评论!
她的心猛地一跳,几乎是扑过去抓起手机。手指因为激动和寒冷有些僵硬,划了好几下才解锁屏幕。
果然,在“赵氏糖坊”唯一的视频下面,出现了一条评论。ID只有一个简单的词:“淮南”。
不是鼓励,不是好奇,而是一条长长的、措辞极其犀利的“差评”。
“博主勇气可嘉,但创业光靠情怀和蛮力远远不够。恕我直言,从这个视频里,我看到的只有问题:
1.内容层面:节奏拖沓,前3秒没有抓住观众眼球的核心钩子。整个拉糖过程长达数分钟,虽有猎奇性,但缺乏剪辑和重点提炼,用户耐心有限。
2.视觉层面:光线昏暗,无法凸显产品的质感。拉糖成功后本该是视觉高潮,却因光线问题,糖体色泽大打折扣。背景杂乱,无法建立品牌高级感。
3.产品层面(根据成品形态推测):拉糖成品切面大概率气孔不均,说明熬糖温度或搅拌时机有误,影响酥脆口感。包装(如有)毫无设计感和品牌辨识度,地摊货既视感。
4.核心问题:你的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是‘百年老店’这个虚名,还是你能做出比别人更好吃、更具吸引力的糖?目前看来,两者皆不突出。
建议沉下心,先打磨好产品,理清商业模式,再谈‘盘活’二字。否则,这只是又一场很快就会熄灭的自嗨。”
每一个字都像一根针,精准地扎在她最痛的地方。尤其是最后那句“自嗨”,像一记耳光,扇得她脸上火辣辣的。
疲惫和委屈瞬间被一股难以抑制的怒火取代。她辛辛苦苦、耗尽力气拍出来的视频,在这个“淮南”眼里,竟然一文不值?他懂什么?他了解这老糖坊的历史吗?他知道拉糖需要多大的力气吗?他尝过这糖的味道吗?就在那里大放厥词!
什么内容、视觉、产品、商业模式……满口听起来高大上的词,不就是看不起她这土作坊吗?
愤怒让她手指发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她点开回复框,指尖在屏幕上用力敲打,恨不得戳穿屏幕:
“这位‘淮南’老师,您站着说话不腰疼!您这么懂,怎么不去盘一家试试?我的糖好不好吃,您尝过吗?!您知道熬糖火候多难掌握吗?知道拉糖要多大的力气吗?什么商业模式,什么高级感,我就想老老实实把爷爷的手艺传下去,把糖做好,有错吗?!!”
一连串的质问和感叹号,像子弹一样发射出去。发送成功后,她胸口还在剧烈起伏,呼出的白气都带着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