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琦捧着那卷沉甸甸的任命诏书回到偏院时,刘琦只感觉脚步都有些发飘。看小说就来m.BiQugE77.NET
一进门,刘琦也顾不上什么仪态了,快步来到徐庶房间,当着徐庶的面,将诏书往他案前一拍。
刘琦声音里是压不住的兴奋:“元直!成了!我成了!江夏太守!五千兵马!并且还可节制长沙、章陵二郡军务!”
徐庶猛地站起身,接过诏书飞快地扫了一眼,眼中神采奕奕,一向冷静的徐庶此时也忍不住用力一挥拳:
“好!太好了!主公!自此,你便是鱼入大海,鸟上青霄,再也不受这襄阳笼网之羁绊了!”
徐庶这一声“主公”,叫得无比自然,显然是真心认同了刘琦的地位。
狂喜过后,谋士的本能让徐庶迅速冷静下来。
徐庶拉着刘琦走到那张简陋的荆州地图前,神色变得凝重:“主公,脱困仅是第一步。”
“如今大敌当前,孙策挟新胜之威,其势正炽。”
“若不能将其击退,夺回江夏,主公眼下则一切皆是镜花水月,届时前无去路,后无归途,死无葬身之地矣!”
说着徐庶手指点向江东方向,开始详细剖析:“孙策本人勇冠三军,有‘小霸王’之称,此乃其军胆魄所在。”
“然其麾下,更需警惕者,乃其结义兄弟周瑜周公瑾!此人雄烈,胆略兼人,精于水战,运筹帷幄,实乃江东柱石,此次大败黄祖,恐怕出自其手笔!”
”此外,孙策内政有张昭、张纮等‘二张’辅佐,稳固后方,供给粮草,方能令孙策无后顾之忧,肆意征伐。此二人,皆乃王佐之才…”
刘琦听着徐庶一本正经地介绍这些他“早已烂熟于心”的情报,看着他那认真严肃的样子,想到自己此刻本该“大惊失色”才对,不由得觉得有些滑稽,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了一下。
徐庶何等敏锐,立刻察觉,眉头微蹙,语气带上了几分责备:“主公!此乃生死存亡之际,岂可笑闹?孙策军绝非黄祖那般庸碌之辈,稍有轻敌,便是万劫不复!”
徐庶见刘琦嘴角笑意便以为刘琦是骤然得权,兴奋得有些忘形了。
刘琦心中一凛,立刻收敛笑容,正色道:“元直教训的是!是琦失态了。”
革命还未成功,自己怎么能飘了呢!
刘琦心中暗骂自己一句,赶紧将那些“先知”的念头压下,摆出虚心受教的样子。
“还请元直详解破敌之策。”
随后两人便对着江夏地图一一讨论,这一探讨,便让二人彻底沉浸进去。
二人对着地图,从沙羡失守的位置,到可能进军江陵的路线,再到沿途地形、水文、可用之兵、粮草补给…方方面面,逐一推演。
徐庶思维缜密,分析入木三分。
刘琦则凭借超越时代的模糊认知,时而提出一些天马行空却又不无道理的想法,常让徐庶眼前一亮。
二人这一谈,竟忘了时辰,直到窗外天色彻底昏黑,侍女翠儿端着饭菜在门外怯生生地唤了好几声,两人才恍然惊觉,察觉到腹中早已饥肠辘辘。
看着彼此那副废寝忘食的模样,两人相视一愣,随即同时哈哈大笑起来。
瞬间一股惺惺相惜、志同道合的暖流在两人心中荡漾。
能遇一知己,纵论天下至忘饥废寝,夫复何求?
饭后,徐庶厢房内烛火重新亮起。
刘琦看着对面睿智沉静的徐庶,心中底气足了很多。
于是刘琦深吸一口气,再次郑重开口:“元直,前路艰险,琦需仰仗君之才略。”
“今日我再问一次,先生可愿助我,共图大业?”
这一次,刘琦目光灼灼,充满了真诚与期待。
徐庶没有立刻回答,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面色肃然,对着刘琦缓缓躬身,行了一个正式的臣下之礼:“蒙主公不弃,屡次相邀,以国士相待。”
“庶虽才疏学浅,亦愿竭股肱之力,效犬马之劳,辅佐主公,匡扶汉室!”
“好!好!得元直,如高祖得子房矣!”
得徐庶答应,刘琦大喜过望,连忙起身扶起徐庶,当即任命徐庶为军师中郎将,参赞军机,总领幕府谋划。
徐庶起身后,却沉吟片刻,又道:“主公,庶所长者,军争谋略,奇策诡道。”
“然治理地方,安抚百姓,筹措粮饷,稳固根基,此非庶之所长,欲抗孙策,并图长远,需得一内政大才。”
说着徐庶目光投向隆中方向,语气带着无比的推崇:“吾有一挚友,隐居隆中,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其人才略,胜我十倍!有经天纬地之才,管仲、乐毅之比也!尤其精通内政,善于治民,若得此人相助,则江夏可定,基业可兴!”
徐庶内心:吾虽亦有争胜之心,不愿屈居周瑜之下故未投江东。
然今既已认主,自当以主公大业为重。
主公初得根基,羽翼未丰,正需广纳贤才,方能稳固壮大。
孔明之才,远胜于我,有他打理内政,我在外谋划军事,方能相得益彰,助主公真正腾飞!
刘琦一听,心里简直乐开了花,还有一种奇妙的“大老婆主动帮忙纳妾”的错觉。
刘琦强忍着没表现出来,反而故作迟疑:“孔明先生大才,我亦素有耳闻,曾两次拜访,皆缘悭一面。”
“只是…如今已得元直,若再…”
徐庶却立刻打断他,诚恳道:“主公切勿作此想!能得明主,乃臣子之幸!”
“而为主公引荐真正的大才,更是庶之分内之事!”
“且孔明非寻常俗士,非诚心不足以动之。”
“庶愿先行修书一封,以故友之名代为引荐,并告知主公如今处境与诚意。”
“吾知其常于何时耕读、何时访友,待时机成熟,主公当亲往,必能得见!”
刘琦还能说什么,自然从善如流:“如此,一切有劳元直安排了!”
数日后,徐庶找到刘琦告知三顾茅庐时机已至。
刘琦立刻以“招募贤才,共抗孙策,增援江夏”为名,堂堂正正地带着徐庶和侍卫,第三次奔赴隆中。
蔡瑁得知,虽冷哼一声,却也无法阻拦——这可是刘表亲自下的命令。
轻车熟路来到那处熟悉的茅庐外,此次,那总角小童并未阻拦,而是笑嘻嘻地一揖:“先生已在堂内等候贵客多时矣。”
闻言刘琦精神一振,与徐庶对视一眼,整理衣冠,深吸一口气,缓步而入。
草堂之内,一人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正静坐抚琴,琴音清越,仿佛能涤荡人心。
见刘琦等人进来,琴声渐歇,他缓缓起身,目光温润而深邃,落在刘琦身上,微微一揖:“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公子枉驾,不胜愧赧。”
刘琦看着眼前这位青史留名、鞠躬尽瘁的蜀汉丞相,心情激荡,难以言表。
刘琦压下翻腾的心绪,郑重还礼:“先生乃世外高人,刘琦凡夫俗子,屡次叨扰,只为一睹先生风采,请教安邦定国之策。”
“如今荆州危殆,江夏糜烂,百姓倒悬,琦虽不才,受命于危难之际,恳请先生出山相助,救斯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
事态紧急刘琦也不再空谈抱负,而是直指当前江夏的危机和百姓困苦。
诸葛亮目光微动,看向一旁的徐庶。
徐庶含笑点头,开口道:“孔明,主公乃真心求贤,且胸怀大志,仁德爱民,绝非庸碌之辈,如今得此机遇,正可一展平生所学,你我还犹豫什么?”
诸葛亮沉吟片刻,观刘琦神色诚恳,气度沉凝,与听闻的“懦弱”形象大不相同,加之又有好友徐庶力荐,心中已信了七八分。
于是诸葛亮轻摇羽扇,缓缓道:“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恐不堪任用。”
刘琦再次躬身:“先生大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琦愚鲁而赐教!”
诸葛亮见其意甚诚,终于叹道:“将军既不相弃,亮愿为将军效犬马之劳。”
诸葛亮这话这便是答应了。
闻言刘琦大喜过望,立刻拜谢。
但随后,刘琦却心念一动,既然历史的修正力让自己真*三顾茅庐,那自己也得尊重一下。
于是刘琦便故作忧虑道:“然琦如今虽得江夏,却如盲人瞎马,不知前路在何方。”
“今有孙策强敌压境,荆州内部不稳,敢问先生,琦当何以自处?何以安身立命?”
诸葛亮知这是问策,也是相试。
于是诸葛亮请刘琦、徐庶至地图前,沉思良久,羽扇轻摇,从容道:“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而江东六郡,已尽归孙氏所有,据大江之险,而民附之,贤能为之用,日后将军欲匡扶汉室,孙氏可先用为援而后图之。”
接着诸葛亮话锋一转,指向刘琦即将赴任的江夏:“将军既为刘荆州长子,据顺继之理,此乃大义名分。”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刘表不物尽其用,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刘琦配合地露出“震惊”和“惶恐”之色:“先生何出此言?此乃我父基业…”
诸葛亮微微一笑,并未揭穿刘琦。
你刘琦要是真的如你所表现般的惶恐,你又怎么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向刘表讨要江夏太守之位呢?
诸葛亮继续说道:
“今得江夏,实乃将军天赐之机,且容亮为将军细细道来。”
刘琦精神一振,“来了!千古名对‘隆中对’”
刘琦郑重的说道:“请先生详述之!”
诸葛亮羽扇轻点江夏:
“亮为将军所谋乃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高筑墙:江夏新败,城防残破,民心惶惶。”
“将军首务之急,非与孙策争一时之短长,而是整修城防,巩固壁垒,精练水师,扼守汉水、长江咽喉。”
“使江夏成为钉入江东与中原之间的楔子,让孙策西进忌惮,曹操南下不畅。此地,乃将军未来之根本,务必使之固若金汤。”
接着,诸葛亮的手指划过长江:“广积粮:江夏地处冲要,虽经战乱,然土地肥沃,水系发达。当招抚流亡,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同时,可利用长江水道,与荆州腹地、乃至江东(通过商贸)、益州进行贸易,积累钱粮军资,府库充盈,兵精粮足,方有日后进取之资本。”
然后,诸葛亮的目光变得深远:“缓称王:将军虽有长公子之名,然蔡氏在侧,荆州未定,此绝非亮出旗号、急于争霸之时。”
“当外示谦退,内修政理。对刘荆州,需谨守人子之份,时常请示汇报,以安其心,以塞蔡氏之口。对内外,则广施仁政,收拢江夏、长沙、章陵人心,暗中结交荆州忠义之士,徐图后效。”
“待根基稳固,时机成熟,”
诸葛亮的手指快速地向东移动,“可遣一稳重之将帅,率精兵良将,顺江而下,步步为营,先取庐江、豫章等地。”
“此举非为与孙氏全面开战,而是剪其羽翼,扩我疆土,积小胜为大胜。取得之地,需立即安抚百姓,建立稳固统治,使之成为屏护江夏、进军中原之前哨。”
接着诸葛亮的手指最后重重地点在中原:“最终北伐,不可孤军深入,急于求成。待北方有变时,或将军实力足够雄厚之时,当以堂堂之师,正正之旗,多路并进。”
“一路出襄阳,北上宛、洛,吸引敌军主力。”
“一路出扬州,经淮泗,攻略徐、兖,切断中原联系。”
“同时!”
诸葛亮指向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