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砚走进档案室时,头顶的灯光正不规则地闪烁着。看小说就来m.BiQugE77.NET
他没抬头看,只把密封袋往内袋深处塞了塞,指尖这时不小心碰到那枚纽扣,一股冰凉的感觉随之传来。
档案室门竟然没锁。
这情况不对劲。
按规定,夜间必须上锁,钥匙放在行政科。
陈砚站在门口,手搭在门框边,没去推门。走廊尽头的水表箱滴着水。那水珠一滴又一滴地砸在铁皮上面,发出的声音十分有规律,就好像被人特意去调整过节奏一样
他从袖口抽出手术刀,轻轻顶开门缝。
档案室里面亮着灯。
老旧的日光灯管嗡嗡作响,在它的照射下,满屋泛黄的病历盒,看上去像泡在浑浊的水里。柜架与柜架之间的过道狭窄,只能容一人通过。
陈砚贴着左侧架子走,脚步压在水泥地上,几乎没有声音。
他的目标很明确。
那本1983年外科住院部的基因样本登记册。
那个编号“07—22—1983”不是随便写上去的。
父亲照片背面留下的字迹,和绣品里的血玉吻合,现在又出现在敌方通讯中。它一定对应某个被封存的记录。
他走到d区第七排,蹲下身,拉开最底层抽屉。
里面是空的。
空空如也的,不只是这一格抽屉。整排标签为“1983—遗传科”的档案都消失不见了,只剩几个空夹子还挂在轨道上。他翻了翻前后年份,八二年的档案有,八四年的档案也有,唯独他想要的八三年档案缺失了一截。
被人抢先一步了。
陈砚站起身,目光扫向房间角落的监控探头。
控头上的红灯不亮,说明它没在运行。但他心里明白,这不代表没人监视。这种地方,真正的监控从来不会亮灯显示的。
他转身走向办公桌,拉开抽屉翻找借阅登记本。把纸页翻到一半时,他停下了。
借阅登记本上,最近一条记录是今晚七点四十二分,签字栏写着“李德洋”。事由:调阅1983年度外科实验资料。
借阅时间正好是在他炸毁d—7之前。
看样子,对方不仅知道他会去码头,也知道他会追查下去。这不是临时起意,这是在等着他一步步踩进圈套。
陈砚合上本子,手指在桌沿上面用力敲了一下。
不能再留在这里。他做了决定。刚要转身离开,他眼角忽然瞥见桌底有一块反光。
陈砚蹲下,伸手摸去——是个u盘,黑色,贴着医用胶带,胶带上用记号笔写了串数字:c—12。
他没把这个u盘插进电脑查看。
这种来历不明的东西,一旦接入系统就会触发追踪程序。但他认得这个编号。
在码头集装箱分区里,c—12是唯一一个标着“恒温生物舱”的独立单元,不属于药材运输区,也不在常规监管范围。
陈砚把u盘收进内袋,顺手带上档案室的门。
回码头的路上,他把摩托车车开得很慢。雨又落了下来,后视镜玻璃被雨水糊了,映现在上面的后车灯光和路灯光芒变成一坨坨散射的光影。
他脑子里转着两个问题:为什么李德洋要留下这个u盘?c—12到底藏着什么?
当他再次抵达码头外围时,已是凌晨两点。
c—12位于堆场最深处的位置。它的四周没有其他集装箱遮挡,孤零零立在空地上,像一口竖立着的棺材。它门缝紧闭,从外面看不出有什么异样。
陈砚绕到侧面通风口,用手术刀撬开护网,闪身钻了进去。
空间内部温度比他想象中更冷。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药剂挥发后的苦味,地面凝结着一层薄霜。他打开背包,取出紫外线灯,照向身前的空间。
紫外线光扫过墙面,瞬间映出密密麻麻的红外线网格——它们层层叠叠,从门口一直延伸到中央控制台。
激光陷阱。
而且是动态感应型。普通移动会触发警报,剧烈震动甚至可能直接引爆预设装置。
陈砚退后几步,靠在了墙边。
室内的温度持续下降中,他们呼吸开始冒出白气,手套已经湿透,握刀的手指冷得有些发僵。
他低头看了看身上那件白大褂,解开它的扣子,缓缓脱下来。
布料在空中轻轻飘动了一下,然后被他轻轻抛向上方。
当白大褂落下时,刚好横穿第一层激光网。
“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