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小说网 > 拥兵三十万,我东北军誓死抗战! > 第122章 三大项目

王永江的离世,如同东北政坛的一记惊雷。看小说就来m.BiQugE77.NET

哀悼之余,权力的真空与未来的方向,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张汉卿顶住了内部元老们“用熟不用生”的劝谏,以罕见的决断力,正式任命在金融界声望卓著的张嘉璈为东五省财政总监。

消息传出,一片哗然。

但张汉卿不为所动,他知道,东北的财政不能再局限于精打细算的“守成”,必须迈向资本运作和产业孵化的“开拓”。

而张嘉璈,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不二人选。

帅府的办公室里。

张汉卿摊开了王永江未完成的产业规划。

他提起笔,没有沉浸在悲伤中,而是以更宏大的视野,开始勾勒未来的蓝图。

他将王永江稳健的“大豆产业”进一步夯实,下令扩大垦荒面积,加快榨油厂建设。

随即,他的笔锋落在了两个全新的项目上:“磺胺粉”与“合成纤维丝袜”。

“总司令!”几位被紧急召来的工业顾问刚看完新规划,便有人按捺不住起身发问。

“听闻不列颠学者发现了一种霉菌提炼物‘青霉素’,抗菌效果堪称神奇,若能研制量产,利润不可估量,为何不将其纳入当前计划?”

张汉卿放下钢笔,目光扫过桌上的财政报表,报表上“军工扩产”“移民安置”等项目的开支数字触目惊心。

他轻轻摇头,语气却不似拒绝,反倒透着成竹在胸的沉稳:“青霉素当然要搞,而且必须搞,但不是现在,要分阶段推进。”

他走到众人面前,将一份标注着“绝密”的技术简报放在桌上,冷静的分析道:“诸位可知,青霉素自1928年被发现至今,全球尚未有任何一家机构攻克量产难题。”

“它的提纯工艺堪称苛刻,即便拥有成熟技术,生产一公斤有效成分,也需处理上万升培养液。”

“工业量产青霉素所需的专用发酵设备、精密提纯仪器,不仅采购成本高昂,调试维护也需要顶尖人才。”

“以咱们目前要兼顾军工、基建的拮据财政,贸然投入只会拖垮整个产业计划。”

话锋一转,他的眼神多了几分战略考量:“但这并非放弃,而是蓄势。我们先上磺胺粉项目,以此为基石锻炼制药团队、搭建体系。”

“磺胺粉技术成熟,日耳曼拜耳公司早已规模化生产,我通过‘星火计划’拿到的优化工艺,更是能进一步降低成本。”

“它的生产流程虽比青霉素简单,却能覆盖化工合成、质量检测、原料采购等核心环节,正好让咱们的本土人才跟着高薪聘请的欧美专家学习,积累制药产业的实战经验。”

“更关键的是,时间不等人。”他的声音沉了下来,“前线将士的伤口感染、民间的瘟疫防治,都需要当下就能用得上的抗菌药。”

“磺胺粉投产快、成本低,既能解燃眉之急,又能以平民价格抢占国内市场,甚至通过外贸回笼资金。”

“这些利润,未来都将成为青霉素项目的启动资金。”

“磺胺粉和青霉素在抗菌药领域各有优劣,并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咱们,全都要!”

一番话让顾问们频频点头,方才提问的顾问面露钦佩:“总司令高见!以磺胺粉铺路,既解近忧又谋长远,这办法稳妥!”

张汉卿颔首,随即谈及丝袜产业,语气多了几分务实的灵动:“至于丝袜,看似是寻常消费品,实则是快速积累资本的利器。”

“我们不用传统丝绸,而是用合成纤维技术制造新产品——更耐磨、更均匀,成本却比丝绸低得多。”

“它的生产工艺相对简单,投入远小于制药,却能精准迎合都市女性的需求,利润空间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