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看小说就到WwW.BiQuGe77.NEt
沪城停战谈判会场。
东瀛代表武藤新一依旧试图保持强势,坚持要求“粤军撤出沪城”。
陈真如身着笔挺的军装,目光如炬,毫不退让地反驳:“武藤先生,率先挑起战端,悍然攻入我国领地的,是贵国军队!”
“按照国际公理,理应无条件撤军的,是你们!”
谈判桌下,前线零星的交火和粤军寸土不让的姿态,以及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都在挤压着东瀛的底线。
漫长的十余天‘边打边谈’过去。
1932年2月1日,最终的停战协议终于艰难落地:
双方于即日起全面停火。
东瀛撤出血浦口、铁沪关等所有前期攻占的华界区域。
东瀛仅可保留在沪公共租界内的“防卫部队”,人数不得超过两千人。
粤军保持原有驻地不变。
金陵国府承诺,不向沪城增派中央军。
东瀛放弃此前提出的“沪城驻军协议”无理要求,并象征性赔偿“兴亚粮行”火灾损失五十万银元。
至于最重要的“承认非法武力行为”的条款,在东瀛的强硬坚持和常申的软弱妥协下,最终未能写入协议。
这份协议,对于野心勃勃的东瀛帝国而言,无疑是一次战略上的失败。
他们未能实现战略目标,反而在国际上声名狼藉。
而对于夏国,尤其是浴血奋战的粤军和背后的支持力量而言,这是一场用勇气和智慧换来的、来之不易的胜利。
它像一束光,穿透了“与东瀛开战必败”的阴霾,照亮了无数国人前行的道路。
……
此时的沪城。
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粤军的营地就被百姓们围得水泄不通。
穿着蓝布棉袄的妇人提着装满馒头的篮子,学生们扛着自制的锦旗,就连租界里的华人商户也推着小车送来药品和绷带。
“粤军威武!”“抗倭英雄!”的呼喊声此起彼伏,淹没了营地周围的喧嚣。
陈真如站在营地的高台上,看着眼前的景象,眼眶微微发热。
参谋递来的战报上,一串数字格外醒目:沪城之战持续月余,我军共击毙东瀛士兵5300人,击伤9200人,击毁坦克12辆、大炮15门、内河炮舰3艘。
而粤军自身仅阵亡2300人、受伤3700人。
“多亏了东北军的武器支援,不然咱们的伤亡起码要翻一倍。”蒋憬然走到他身边,语气里满是感慨。
几天后,粤军庆功大会在沪城体育场召开。
当陈真如上台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他接过话筒,目光扫过台下的士兵和百姓,声音洪亮而坚定:
“此战证明,东瀛军队——绝非不可战胜!”
这句话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
如今夏国内部思想并不统一,很多军政高层都认为两国工业实力差距过大,若我国贸然与东瀛开战,必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