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小说网 > 重生1970:我在长白山里走山货 > 第一卷 第4章 黑市探路,巧遇“山狐狸

翌日,天刚蒙蒙亮,霜花结在枯草尖上,脚踩上去咯吱作响。最快更新小说就来Www.BiquGe77.NeT

李长青跟在支书王有德和赵大山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通往二道白河公社的土路上。

这条路坑洼不平,冬天被冻得硬邦邦的,路两边是收割后光秃秃的玉米地,更远处,长白山绵延的雪线在晨曦中泛着清冷的光。

王有德推着那辆除了铃不响哪都响的大国防自行车,车把上挂着的旧挎包里,放着那株用湿润桦树皮和苔藓仔细包裹的百年老参。

他一边小心地看着路,一边回头对李长青念叨

“长青啊,等到了公社,见了苏主任,嘴巴紧着点,多看眼色少说话。苏建国那人可精得很,是咱们安图县商业系统有名的铁算盘。”

“哎,支书,我晓得轻重。”

李长青点点头,裹紧了身上那件补丁摞补丁的旧棉袄。

寒风像小刀子似的往脖子里钻,但他心里却有一股火苗在窜动。

安图县,二道白河公社,这只是一个起点,他目光扫过这片熟悉的黑土地,远处山脚下稀疏的村落,以及更远方那条蜿蜒的、通往县城的沙石公路轮廓,心里勾画的蓝图远比眼前广阔。

赵大山依旧沉默,他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旧军棉袄,猎枪斜背在身后,腰间挂着开山刀和烟袋锅,一双穿着乌拉草鞋的大脚踩在冻土上稳稳当当。

他不时抬眼眺望长白山的山势,这是老跑山人刻在骨子里的习惯,看云识天气,看山辨方向。

约莫走了一个多小时,前方出现了几排相对齐整的红砖瓦房,屋顶竖着烟囱,冒着袅袅炊烟。

这就是二道白河公社所在地,比小河村繁华不少。

供销社门口已经排起了不短的队伍,人们穿着臃肿的棉衣,揣着手跺着脚,呼出的白气连成一片,议论声嗡嗡作响,话题离不开紧俏的布票、糖票,以及今年工分的折算。

王有德熟门熟路地带着他们绕过正门,来到后院,敲开了供销社主任办公室的门。

苏建国约莫四十多岁,梳着整齐的分头,穿着藏蓝色的中山装,正端着印有“为人民服务”红字的搪瓷缸子看文件。

见他们进来,他抬了抬眼皮,语气平淡

“老王来了?坐。”

王有德赶紧上前,脸上堆起笑,从挎包里取出那株参,小心翼翼地放在铺着玻璃板的办公桌上

“苏主任,您给掌掌眼。这是我们村的小伙子李长青,在鹰嘴崖那边碰运气挖着的,瞅着是个老货。”

苏建国闻言放下缸子,手法老练地解开桦树皮。

当那株芦碗紧密、须根纤长、形态饱满的老山参完全显露时,他眼神猛地亮了一下,但迅速恢复了平静。

他拿起桌上的放大镜,仔细审视着芦头的环纹、艼帽的形状、皮色和铁线纹,手指轻轻捻动须根,感受其韧度。

“嗯……”

他沉吟片刻,放下放大镜

“品相确实不错,五品叶,芦头紧凑,纹深色老,须条清晰不断,是有些年头了,算得上特等品。”

他目光转向李长青,带着一丝审视

“小伙子,运气不错。鹰嘴崖那地方,可不太平啊。”

李长青微微躬身,态度不卑不亢

“苏主任,运气是一方面,主要还是靠大山叔经验老道,领路把舵,不然我也找不到地方。”

苏建国点点头,对王有德说

“按特等参的收购价走,今年县里的标准是……”

他翻了下桌上的文件

“一百二十元。另外,给咱们小河村生产队记一百个工分。”

王有德脸上顿时笑开了花,连声道谢。

一百二十元!在1970年,这相当于一个壮劳力小半年不吃不喝的收入了,绝对是一笔巨款。

然而,李长青心里却跟明镜似的。这价格,比起这株参在黑市上的真正价值,简直是天壤之别。

他记得前世模糊的信息,这样品相的野山参,在南方某些渠道,价格能翻上十倍甚至更多。

但此刻,他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感激

“谢谢苏主任!这笔钱和工分,可真是解了咱们生产队的燃眉之急!”

手续办得非常快,钱和工分条子都交给了王有德。

临出门前,苏建国像是随口问了一句

“长青同志以后有啥打算?还继续跑山?”

李长青心念电转,知道这是留下印象的好机会,恭敬地回答

“苏主任,跑山是咱山里人的本分。我就琢磨着,怎么把咱长白山这些好东西,让更多人知道,也能给集体多创造点价值,不辜负您的关心。”

苏建国若有所思地看了他一眼,没再说什么,端起搪瓷缸子吹了吹气。

从供销社出来,王有德揣着巨款,心满意足地去公社革委会办其他事,嘱咐他们晌午在公社门口的老李头馄饨摊集合。

赵大山看着王有德走远,掏出烟袋锅点上,嘬了一口,低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