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小说网 > 穿成早夭嫡子,全大清跪求我登基 > 第114章 有何不同

承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胸中一块大石悄然落地。看最快更新小说来M.BiQuge77.Net

两块最硬的骨头已经啃下,但剩下的那一位,却可能是最难触及的。

王夫之,王船山。

这位与顾、黄并称明末三先生的大儒,其风骨之刚烈,犹有过之。

他曾亲身参与抗清斗争,兵败后隐居于湖南石船山,著书立说。

对于清廷,他心中只有刻骨的仇恨与不共戴天的决绝。

想要获得这样一位遗民宗师的深度赞誉,寻常的施恩小惠,无异于痴人说梦。

甚至连沈榷案这样的义举,在他眼中,恐怕也只是满清统治者收买人心的伪善伎俩。

必须有一个契机,一个能直击其灵魂深处,撼动其毕生信念的契机。

承祜的指尖无意识地在光滑的紫檀木桌案上轻轻敲击。

他需要的,不是一次简单的营救,也不是一本劝农的书册,而是一次足以定鼎国朝文脉走向的道统之争。

他要做的,是在这紫禁城的核心,为前明,也为这片土地上数千年的史家风骨,争一个公道。

……

春风送暖,吹绿了紫禁城的宫墙柳。

京城之中,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南书房内悄然上演。

起因,是《明史》的编纂工作。

这部由朝廷组织,旨在为前朝修史的鸿篇巨制,进行到最关键的一步——为明朝的历代帝王,尤其是亡国之君崇祯,下最终的论赞,即盖棺定论。

这不仅仅是文字工作,更是大清朝廷如何看待前朝,如何向天下宣告自身统治合法性的政治宣言。

南书房内,气氛凝重如铁。

以满臣大学士勒德洪为首的一派,主张对崇祯帝严加批判,将其定性为失德亡国之君,其罪过罄竹难书,以此彰显大清取明而代之,乃是顺天应人。

而以汉臣张英、陈廷敬为首的史官们,则面有难色,欲言又止。

他们深知,若将崇祯批得一无是处,固然能讨好当权者,却也违背了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更会深深刺痛天下汉人士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