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堂旁边,一间原本堆放旧桌椅、如今被收拾得窗明几净的小屋里,四丫萧文瑜正伏在一张略显陈旧但擦得干干净净的书案上疾书。最快更新小说就来Www.BiquGe77.NeT她面前铺着几张在沙棘堡算是奢侈品的、质量稍好的宣纸,上面是用清秀工整、带着几分女子特有柔韧风骨的小楷写就的文章。这就是沙棘堡目前唯一的官方出版物、信息传递和精神灯塔——《沙棘堡旬报》(手抄版,限量发行二十份,主要张贴在城门、集市、军营公告栏以及龙渊阁门口,传阅率极高)。
四妞是这份旬报的灵魂人物,负责采编、撰写、甚至偶尔还得客串一下“排版”和“发行”。内容包罗万象,力求贴近生活又引导向上:有萧战最新颁布的政策法令解读,她用最通俗易懂、甚至带点俏皮话的语言重新表述,确保老农都能听懂;有表彰在城墙建设、田间劳作或边境巡逻中表现突出的军民,树立榜样,激发荣誉感;有普及饭前洗手、不喝生水、定期清扫环境卫生等基础常识,三娃的医护营提供技术支持,确保科学性;甚至还有一个备受期待的“塞外故事连载”栏目,由四妞自己创作,或改编一些关于勇敢、守信、团结、智慧的小故事,情节曲折,人物鲜明,成了沙棘堡军民最重要的精神食粮。许多不识字的百姓,也会在旬报贴出后,早早围在公告栏前,眼巴巴地等着识字的人大声朗读,听到精彩处,叫好声、议论声能传出去老远。
“最新消息!最新消息!”一个半大小子气喘吁吁地跑进蒙学堂,对着正在教孩子们写字的四妞喊道,“萧先生!赵疤脸将军手下的王老三,前儿个晚上巡夜,一个人撂倒了三个想摸进来偷东西的毛贼!自己就蹭破点皮!赵将军赏了他三两银子,还记了一功!旬报上肯定要写吧?”
四妞抬起头,眼睛一亮,放下毛笔:“当真?仔细说说,当时什么情况?王老三怎么发现的?怎么动的手?贼人长什么样?”她立刻进入了“记者”状态,掏出随身带的小本本和炭笔(跟三娃学的),准备记录关键信息。那认真的劲儿,让跑来报信的小子都不自觉地站直了身子,一五一十地讲了起来。
四妞不仅自己埋头苦写,还非常有远见地鼓励蒙学堂里那些进步快、对文字敏感、有些天赋的孩子参与进来。她认为,这不仅能让旬报内容更丰富、视角更多元,也能锻炼孩子们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是为沙棘堡培养未来文化人才的摇篮。
这天下午,年纪稍大的杏儿举着一张草纸,跑到四妞的“编辑部”,小脸因为兴奋而红扑扑的:“萧先生!萧先生!您看看我这个为‘勤洗手、不生病’画的插图,画得怎么样?”纸上用炭笔画了一个大大的木盆,一只胖乎乎的小手正在清澈的水里搓洗,旁边还画了几颗仿佛在跳动的水珠,以及几个张牙舞爪、被水流冲走的、拟人化的丑陋小虫子(代表病菌),虽然笔法稚嫩,线条简单,但却生动有趣,寓意明确。
四妞接过画,仔细看了看,眼中露出毫不掩饰的赞赏神色,她肯定的点头:“画得很好,杏儿!特别是这几颗水珠和小虫子,画得活灵活现,一看就懂!下次旬报的卫生知识栏,就用你的这幅画做配图,旁边再配上三娃医官写的洗手口诀,好不好?”
杏儿的小脸顿时笑成了一朵盛开的沙棘花,用力地点点头,声音清脆响亮:“好!谢谢萧先生!”她如今在蒙学堂里是进步最快的学生之一,原本的怯懦和胆怯早已被自信和开朗取代,和亦师亦友的四妞关系极为亲密。她常常把自己在街上、在福利院听到的趣事、看到的新鲜事讲给四妞听,成了四妞了解基层民情、挖掘新闻素材的一个宝贵小窗口。
而四丫则将目光投向了更深远的地方——丰富学院的藏书和实现人才培养的梯度化。蒙学堂的藏书最初只有可怜巴巴的几本启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还是从流民里凑出来的,破旧不堪。四丫看着心急,这怎么能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她磨了萧战好几次,又拉着大丫“化缘”,软磨硬泡,终于从龙渊阁的利润和军费里抠出了一笔钱,通过各种渠道,艰难地搜集和购买书籍。
她的目标很明确:从最基础的启蒙读物,到更深一些的诗词歌赋、史书杂记,再到……科考必备的四书五经!她甚至想办法弄来了一套半新不旧、但内容完整的《四书章句集注》。这个过程充满了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插曲。比如,有一次她托商队从内地带回一批书,结果打开箱子一看,里面混进了好几本春宫图,把负责接收的四丫臊得满脸通红,差点当场把书扔进灶膛,最后还是萧战听说后,嘿嘿坏笑着没收了,美其名曰“批判性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