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坐在御书房里,提笔在纸张写下数个姓名。看小说就来m.BiQugE77.NET
排名第一的就是宋应星。
明末的问题很多,多到跟筛子眼似的数都数不完。
但最大的问题只有一个,粮食。
史书记载明末天灾是从崇祯元年开始爆发的,但实际上西北的天灾从天启七年就已经开始了。
尤其西北之苦令人泣血。
一份奏呈给崇祯的奏章流传到了后世,其上这样记载西北的灾情。
盖数年来,臣乡无岁不苦荒,无月不苦兵,无日不苦挽输。
即为年年饥荒,年年打仗,天天赈灾平叛无一日得闲。
庚午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无青草,十室九空,村无犬吠。
大旱让人口锐减,千里无一丝绿意。
尚敲催征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似闻鬼哭,欲使穷民之不化为盗,不可得也。
意思都苦成这样了,还有官差砸门催缴赋税,拿不出赋税的便被鞭打致死,就连停在树上的乌鸦身上都溅满了人血,可见多么丧心病狂。
放眼看去看不见活人,反倒是白骨的磷火在夜间飘荡。
这些百姓已经没有了活路,再这样下去就是逼着百姓造反。
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南北俱大荒。
尤其最后一句,更是让人窒息。
死人弃孩,盈河塞路。
想到这里崇祯狠狠地握起双拳,天灾苦矣但人祸更甚天灾。
大明,亏欠西北太多。
而造成这等情况的便是从上到下的贪腐,无处不贪无人不贪逼得百姓不得不反。
而西北,向来都是大明官军的兵源之地。
有明一朝,西北之地参军打仗的人数最多,其次便是辽东。
战死沙场的西北人多到数不清,但也导致西北叛乱极难围剿,因为后期参加叛军的已经不止百姓,而是西北官军。
最能打的反了,你就只能用更能打的去平叛,大明根基也就这样被一点点掏空。
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意思是老百姓已经没了活路不怕死了,这个时候还用死来威胁,他将再无任何顾虑,因为什么都没有了也什么都不怕了。
造反是死罪,但不造反死的更快。
官逼民反无外如是,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只是其中代表性人物而已。
真正的根源在朝堂,所以想要避免这样的事情肃贪和粮食乃是重中之重。
宋应星,在后世很出名,因为他是大明土豆种植的开创者。
但在眼下的大明,宋应星就是一个毫不起眼没人在意的小人物。
如果土豆被推广开来,哪怕是那即将到来的恐怖天灾大明也能扛得过去,但这并没有出现。
而土豆没有被推广的原因很可笑。
因为大明的税收不收土豆。
大明的税收大部来自土地的税赋,所以上交国库的东西五花八门,有粮食,有棉花有水果也有各种田里产出的东西,后来张居正改变了这一现象,可以用银子抵赋税才好了一些。
但到了天启年间,大明一年的税收只有一千万两出头。
而这并不全是银子,而是收上来的东西按照市价折算而来,就比如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就有官员领取的俸禄不是白银而是粮食,布匹,棉花和苹果之类的。
朝廷不收土豆自然就没人去种,而土豆和辣椒都被当成观赏植物种在皇田里看着赏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