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王秀娥的日子就变得更加忙碌了。最快更新小说就来Www.BiquGe77.NeT
白天,她跟着家里人一起下地干活,锄草、间苗、施肥,一点不偷懒。
中间还得抽空跑回家,给嗷嗷待哺的三样喂奶。
到了晚上,匆匆扒拉几口饭,她就拿着个小本本和铅笔头,准时去村大队部腾出来的临时教室上课。
扫盲班的老师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一个有点腼腆的年轻后生。
学生大多是些半大孩子和几个像王秀娥一样年纪的妇女。
一开始,大家都没把这个以前风风火火、咋咋呼呼的王秀娥当回事,觉得她也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没想到,王秀娥学得格外认真!
她那脑袋瓜里装的可是经历过两世、当过贵妃的灵魂,理解能力和记忆力远超常人。
但她得藏拙,不能表现得太离谱。于是,她故意表现得比旁人“稍微”快那么一点,“稍微”好那么一点。
老师教拼音,别人还在“a、o、e”地磕巴,她已经能磕磕绊绊地拼出简单的字了。
老师教写字,别人写的字歪歪扭扭像蚯蚓爬,她写的虽然也谈不上多好看,但横平竖直,结构清楚,一看就是用了心的。
“秀娥嫂子,你这学得可真快!”老师经常忍不住表扬她。
王秀娥就故作憨厚地笑笑:“俺就是笨鸟先飞,晚上回去没事就多划拉两遍,怕忘了。”
她还特别“好学”,下课了总追着老师问问题:“老师,俺家‘丁’字咋写来着?”“‘粮食’的‘粮’是这么写吗?”“俺男人名字里那个‘群’字笔画好多,您再给俺写一遍呗?”
她这副刻苦钻研的劲儿,很快就成了扫盲班的“模范学生”。
连村里干部都知道老丁家媳妇儿上了扫盲班像变了个人似的,学得特别卖力。
家里人也渐渐发现了她的变化。有时晚上她一边烧火一边在地上用柴火棍划拉字,嘴里还念念叨叨的。
大样二样好奇地围过来看,她还能教他们认几个简单的字。丁母看着,心里也暗暗点头,觉得这媳妇儿确实比以前靠谱了。
除了上学,王秀娥也没忘了改善家里伙食的事儿。
她隔三差五就借口上山砍柴、挖野菜,实则是去碰运气打猎。
因为她“跟去世的爹学过功夫”这事儿家里人都知道,所以她对打猎这事也不藏着掖着,偶尔提只野鸡或兔子回来,家里人也只是高兴,并不太惊奇,只觉得她爹那点本事还真没白教。
“哟!弟妹又逮着野鸡了?真不赖!”丁济民看着锅里炖上的肉,笑得合不拢嘴。
丁母更是心疼儿媳妇:“你自己也多吃点,瞧你这些日子又下地又上学又跑山的,都瘦了。”
王秀娥笑着应承,心里却想:这才哪到哪,等以后日子好了,天天让你们见荤腥!
她把猎物都大大方方拿出来全家分享,这让嫂子李翠花那点小心思也没处使了,毕竟吃了人家的嘴短,偶尔还能给自家孩子碗里添块肉,她对王秀娥去上扫盲班那点“不务正业”的看法也淡了不少。
就这样,王秀娥白天是麻利的农妇,晚上是刻苦的学生,偶尔还是身手不错的“猎人”。
她巧妙地利用扫盲班为自己未来的“文化人”身份铺路,又用打猎潜移默化地改善着家里的生活,一步步地,稳稳地在这个新的时代、新的家庭里扎根下来。
过了一个多月,在一个燥热的午后,地里的苞谷叶子都晒得打了卷。
突然,村头大树上的大喇叭“刺啦”响了几声,接着传来村长激动得有些变调的声音:
“全村的老少爷们儿、妇女同志们注意啦!报告一个大好消息!刚才上头通知下来——朝鲜那边停战啦! mg鬼子被打服啦!签了停战协定啦!仗不打啦!”
这消息像一颗凉水掉进了热油锅,整个村子瞬间就炸开了窝!
在地里薅草的人们直起腰,在树荫下歇晌的人们围拢到一起,脸上都带着不敢相信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