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位李仙宗,可不是寻常的老道士。看最快更新小说来M.BiQuge77.Net
他的出身,放在当今天下文武百官之中,也是响当当的牌面----他爷爷李淳风也是太史令,他爹李谚同样也是太史令。
李淳风这名字,放在民间可谓传得神乎其神,天文、历法、奇门遁甲样样精通,还留下了许多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传说故事。
其中关于他和袁天罡一起搞出了所谓的“不死药”的故事流传最广,都说袁天罡吃了那不死药后仍活于世......
传说嘛,总会有些离谱,若真的能有什么不死药,那为何李淳风没活到现在?为什么太宗皇帝没活到现在呢?
传说嘛,都是瞎编的......对吧?
虽说坊间有些是瞎编的,但“太史令”这个官职在唐代是实打实的要紧差事,掌管天文历法、史书编修及国家典籍,有时候还要搞搞“夜观天象”的玄学业务。非极有才学、又极得皇帝信任之人不能担任。
有这样一门子家学做底子,李仙宗自小耳濡目染,不但继承了祖父、父亲的天文历算本事,还对各种稀奇古怪的自然之术颇有兴趣。
自贞观年到现在,这一家子都是才华不凡,却不喜循规蹈矩,做事多半随心所欲。
这前两代的太史令,大半时间都窝在太史局里,宫里的圣人高兴了他们就出来帮人看看相,不高兴的话就接着回去看星星看月亮。
多少还是在办公地点坐班当值的。
但李仙宗不一样,这人年轻时和他爹闹翻了脸,一气之下跑去出家当了道士,自那之后就被还在装小白花韬光养晦的中宗皇帝给招揽了去,随后就见证了从武周到复唐的整个历程。
神龙政变、唐隆政变再到先天政变,他从小道士一路变成了老道士,每次政变这道士似乎都在背后出了力。
他这血脉根子摆在那里,又算是有从龙之功的老臣,纵然脾气古怪、嘴巴直,李隆基也不好真拿他怎样。
所以他能从不在太史局出现,整体窝在道观里琢磨他那些七七八八的“实验”。
所以他能在兴庆殿里一脸不情愿地对着皇帝嘀咕:“陛下,那些硝石贫道正留着做火…………做实验用的。”
所以他也能骂骂咧咧地回观里去,然后黑着脸回来但没人能指责他。
换作旁人,恐怕早已被御前侍卫架出去先打一顿再说。
李隆基看着脸色黑得不行的老道士,终于还是叹了口气,“既然杨卿都说了用不到那么多......那留一袋就好了,其他的你让你的徒子徒孙们自己背回去,朕不与你争。”
朕总是心太软~心太软~
小道士们回去了,杨昱看着剩下的那一大袋硝石,感觉质量比自己弄出来的那些玩意多的多。若是当初能用上这些石头,只怕那荔枝一颗都坏不了,全得被冰的死死的。
不过这等利器拿来做这种事情确实也是有够浪费的就是了。杨昱觉得李仙宗的立场完全没毛病,这些石头就该化作射向大唐的敌人的子弹。
一时间他也有点舍不得用这些硝石来制冰。
不过圣人还在上面看着呢,浪费就浪费一下吧,我大唐地大物博,浪费一点也可以接受的。
他当即让内侍搬来之前运荔枝时用的特制冰鉴,现场演示制冰的过程----
先将硝石用清水化开,倒入内层铜槽,再将木桶外壁用布衬裹好,撒上预先准备的碎冰和冷水混合物,迅速搅动。
很快,铜槽内的温度便直线下降。
封上盖子,大约一刻钟左右,打开来能看到里面的清水已经开始结成冰霜,再盖上,不多时便凝出一整块坚实的冰来。
这效率比他之前粗制的硝石快多了。
内侍们围着看得啧啧称奇,连李隆基也眯起眼,伸手摸了摸那块冰,眉头舒展开来:“真凉爽。”
“陛下,”杨昱摊摊手道,“这东西做起来并不难,只要有硝石,随时都能制出来。要是您愿意,我可以教宫里的小黄门、小内侍们怎么弄。”
他这话一出口,李仙宗立刻皱眉。
“万万不可。”
李隆基转头,眼神里带着疑问。
李仙宗深吸一口气,压低声音道:“陛下,硝石虽常见,可若大量开采,需费人力物力。更要紧的是----此物与木炭、硫磺相合,能成极烈之火,所谓‘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