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到长安之前,已在外漂泊了好一阵子。看小说就来m.BiQugE77.NET
暮春时节,渭水以东的田野已是一片新绿。杜甫踩着春泥走在大道上,脚下的布鞋沾着湿土,偶尔抬头望见远处的白云。
云海被风吹得翻卷如浪。
这是他来长安的第三十天。
从老家襄阳出发,他带着几本书、几首诗稿,还有那把被父亲嫌弃“不中用”的旧琴,在外游学好几年,他以为自己成长了,心性沉稳了。
沿途见了不少风景,却总免不了心里发虚。
毕竟他是来考试的。
开元二十九年,他年仅二十出头,怀着一腔抱负到洛阳赶考,结果第一场就铩羽而归----
那一次的落第,让他到现在想起来,胃口都能苦上半日。
彼时的他,还以为自己文章足以动人心弦,诗可以感天地泣鬼神,只要交上去,皇帝不一定立刻召见,至少也能在考官眼里留个好印象。
可等榜文贴出,自己的名字愣是连边都没沾着,心里的那点傲气立马被砍了一半走。
他回乡后,心里总有个结----这大唐的科举,似乎不光是才华的比拼,背后兴许还有许多自己看不见、摸不着的门道。
他年少时就自诩有治世安邦的抱负,从小又被家人当成了“小神童”来培养,可成年后的生活好像完全不如他儿时想象的潇洒快活。
在这次来长安前,他也做了很久心里建设。
可如今真到了要再次面对这些朝廷、官员、宗室、权贵的时候,他还是有些踟蹰。
洛阳那边的官场都隐隐对他有排挤之意,在这达官显贵更加云集的长安,他真能捞得着好?
一年前他在东鲁和自家偶像李白二度相会。
两人本就投缘,这次更是一同在齐鲁一带饮酒赋诗,走山看水。
李白这人酒量大,话也多,尤其到了半酣,总要谈起长安的种种。
那时的李白,已是名声在外,号称“谪仙人”。他在长安的潇洒生活一直都是大唐的文人墨客们所向往的,他每次酒后随便念叨点什么,都会传遍长安的大街小巷,直到全唐皆知。
可说起朝廷与长安的世态人情,这位却是眉眼间带着一丝鄙薄。
“长安啊----”
在杜甫的记忆中,那日的李白手执酒樽,站在杏花树下,笑意淡淡。
“那里繁华无比,可人心黑得很。你若只是抱着一卷诗文去赶考,十有八九是要碰壁的。”
“你不巴结权贵,不找个门路......你诗词文章再好有何用?到头来也是没人会看的。”
清瘦的诗仙转头看向杜甫
杜甫却半晌没说话。
酒里映着李白的脸,似乎有几分冷意。
他终于吐出了一句话来:“可若不去,岂不是一辈子都没有机会一展抱负了。”
李白一笑,仰头饮尽杯中酒,像是对这问题已不感兴趣,只留下一句:“自己权衡吧。”
他李白又何尝不想“一展抱负”呢?
他却是不知,当夜这一席话,在杜甫心头变成了一块沉甸甸的大石头。
李白是有本事也有底气的人,即便不攀附权贵,光靠他的才华和平日那种几乎是“自带热搜”的生活作风,也有人慕名相邀,他的抱怨只不过是官场无门可入而已。
可自己不同,若只是凭诗才,也许永远只能在江湖间漂泊,待到父母离世,怕是自家温饱都难以保证,更遑论什么志向抱负了。
所以,这一次他再入长安前,便在心底暗暗盘算:是不是也该找个有势力、有关系的门路?
想归想,真到了长安,他才发现自己实在不擅长这些事。
长安城的街道宽阔,人潮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