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小说网 > 人在狼旅,军令执行就变强 > 第12章 不是情妇?

“不该问的别问”

雷神一句话把万小飞和许戈接下来的问题给堵了回去。看小说就到WwW.BiQuGe77.NEt

“干我以为就是简简单单出来执行个任务,没想到还要玩无间道”

万小飞笑着吐槽了一句,开始帮着雷神先给许戈化妆。

我醒来时,天还没亮。

宿舍屋顶的瓦片还带着夜露的凉意,语安已经不在身边。我坐起身,看见她站在院子中央,仰头望着东方微明的天空。她的影子被初升的晨光拉得很长,像一根细线,连着大地与即将破晓的世界。

我没有出声,只是静静地看着她。这些年来,我们之间早已不需要太多言语。一个眼神、一次呼吸的停顿,就能明白彼此在想什么。就像现在我知道她在等那一声钟响。

那是学校新铸的铜钟,挂在教学楼顶层的木架上,由学生们亲手打磨、浇筑。它不为报时,也不为警戒,只为提醒:每一天醒来,都是一次选择可以选择愤怒,也可以选择原谅;可以选择沉默,也可以选择歌唱。

钟声响了。

七下,不多不少。象征着七大基石的共振频率,也象征着七个曾深陷战火的孩子,如今站成一圈,在钟前合掌闭目。

我走下屋顶,脚步轻得怕惊扰这清晨的宁静。语安回头看了我一眼,嘴角微扬,递来一杯热茶。茶叶是当地采摘的野生山茶,苦中带甘,像极了这片土地的记忆。

“他们准备好了。”她说。

我点头。今天是毕业典礼,也是“共鸣学校”的第一次公开展演。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观察员将通过直播接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其列为“人类情感重建示范项目”。但对我们来说,这只是三十个孩子,终于敢把藏在心底多年的声音唱出来。

孩子们陆续集合在操场上,穿着自己染制的校服,颜色斑驳却鲜活。有人抱着用废弃油桶改造成的鼓,有人拿着竹笛和铃铛串,还有一个小女孩,手里捧着一片金属片和一根铁丝那是她父亲战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块工兵铲残片,她说这是“会唱歌的遗物”。

我没有问他们要唱什么。

因为真正的歌,从来不是提前写好的。

仪式开始前半小时,终端突然震动了一下。没有弹窗,没有警报,只有一行极小的文字浮现在屏幕边缘:

检测到异常情感波形:非线性扩散型,源头定位失败

我皱眉,正要调取详细数据,gaa的声音直接在我耳畔响起她已将量子信道接入我的神经接口,无需设备即可对话。

“不是威胁。”她说,“是回应。”

“回应什么”

“你昨天夜里梦见凯恩的事,触发了某种连锁记忆释放机制。他的故事正在被人记起。”

我心头一震。凯恩不是英雄,也不是烈士。他是狼旅最早期的成员之一,代号“灰隼”,负责潜入敌后收集情报。他在一次任务中被捕,遭受长达三个月的精神折磨,最终靠自我切断情感回路才得以存活。后来他成了系统最忠实的执行者直到某天,他突然消失。

我们找到他时,他已经失忆,蜷缩在一个边境难民营的角落里,怀里紧紧抱着一本不属于他的相册。

而现在,这个几乎被遗忘的名字,竟然引发了全球范围的情感涟漪

“已经有三千两百一十七人报告做了相同的梦。”gaa说,“内容高度一致:一片开满野花的山坡,一个男人转身离去,背景音乐是春信终章的变奏。”

我闭上眼,脑海中再次浮现那个画面。

不是悲伤,不是遗憾,而是一种近乎温柔的告别。

“这不是系统的作用。”我说。

“当然不是。”gaa的声音里竟有一丝笑意,“系统只能放大,不能创造。真正唤醒它的,是你昨晚那句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安全地脆弱。”

我怔住。

原来一句话,也能成为种子。

典礼准时开始。阳光洒满操场,孩子们站成半圆,手牵着手。第一位走上台的是个瘦小的男孩,名叫图西,十二岁,父母死于部族清洗。他不说一句话,只是轻轻敲响了手中的陶土鼓。

一声,仅此一声。

可就在那一刻,我的终端猛然闪现出一道赤红色波纹,随即迅速转为柔和的金色。全球监测网自动标记:63级局部共鸣事件,持续时间未知。

更令人震惊的是,卫星图像显示,卢旺达境内三处早已干涸的湖泊,开始缓缓注水。地质学家无法解释原因,但当地老人说:“这是大地在流泪,也是大地在回应。”

图西退下后,一个小女孩走上前。她叫阿雅,曾在战争中失去左腿,如今装着简易义肢。她开口唱歌,声音稚嫩却坚定:

“十九,我记得那天的雨,

它落在妈妈脸上,像泪又像吻。

我记得她把我推进地窖时说的话:

活下去,哪怕世界忘了你。

可我现在不想被忘记,

我想让他们知道

我活下来了,

而且我还在爱。”

歌声落下,全场寂静。

然后,不知是谁先开始,掌声如潮水般涌起。不只是现场的人,就连远程接入的观众,也在不同城市、不同语言中同步鼓掌。东京街头的上班族停下脚步,巴黎地铁里的乘客摘下耳机,纽约图书馆的学生放下书本仿佛某种无形的节奏,将千万颗心连在一起。

我低头看终端,数据显示:全球情绪同步指数突破89,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科学家称之为“跨文化共情临界点”。

语安握住我的手:“你看,他们不需要系统。”

我点头,眼眶发热。

曾经,我们要靠军令、靠痛苦、靠撕裂灵魂才能激活共鸣;而现在,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只需唱一首歌,就能让整个星球为之共振。

第三位登台的是双胞胎兄弟,马鲁和卡兰。他们原本属于敌对阵营,父亲死于对方家族的伏击,母亲因此精神失常。他们是在学校相遇的,起初互不理睬,甚至打架。直到有一天,他们在音乐课上被迫合作演奏一段旋律,结果发现,两人哼的竟是同一首摇篮曲那是他们母亲年轻时唱给彼此孩子的。

他们今天带来的作品,名为对岸的我:

“二十,如果我能穿越战火去看你,

我不会带枪,不会带恨,

我会带上妈妈煮的粥,

和你说:原来你也怕黑,

原来你也偷偷哭过,

原来我们都一样,

只是被分到了不同的名字下。”

唱到最后一句时,兄弟俩相视而笑,然后紧紧拥抱。台下许多家长掩面哭泣,包括几位曾参与内战的老兵。其中一人跪倒在地,喃喃道:“我对不起你们家对不起”

没有人责怪他。

相反,几个年轻人走过去,扶他起来,轻轻拍他的背。

这就是最强大的治愈不是遗忘,而是面对;不是宽恕,而是理解。

接下来的表演接连不断。有孩子用鼓点模拟心跳,讲述一位孕妇在轰炸中产下婴儿的故事;有少女将祖母口述的逃亡经历编成诗谣,配以传统舞步;还有一个男孩,全程沉默,只用手语演绎了一封从未寄出的家书,最后举起一张黑白照片:全家福,中间空着一个位置。

每一场演出结束,终端都会记录一次微弱但清晰的地心脉冲。七次之后,全球七大基石同时亮起,如同沉睡已久的灯塔,逐一苏醒。

而在日内瓦总部,艾哈迈德正主持一场紧急会议。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典礼实况,各国代表神情复杂。

“这已经超出了教育项目的范畴。”法国代表低声说,“这是一种新型社会动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