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小说网 > 重启人生 > 0413【天狗食日】

这次的活动,叫“字节跳动@萌芽:作家微博之旅”。看小说就来m.BiQugE77.NET

老作家愿意来的不多,尤其是跟京城圈子牵扯较深的都没来。

余桦属于在哪儿都能混,在哪儿都不会得罪人。他跑来参加陈贵良赞助的活动,京城作家圈子...

夜色再次降临,赵静坐在书桌前,窗外的风依旧温柔地拂过茉莉花枝,将淡淡的香气送进屋内。她刚发完那封回信,指尖还停留在键盘上,心头却像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遥远山野里的一扇门,也许正因这封信而缓缓开启。

她起身走到画室角落,那里堆着孩子们最近的作品。一张未完成的素描吸引了她的目光:小雨画的,是一群手拉手站在悬崖边的孩子,脚下是深渊,头顶却是漫天星河。画纸右下角写着一行小字:“我们不怕掉下去,因为我们已经飞过了。”

赵静凝视良久,忽然听见门铃轻响。

打开门,是张磊。他穿着沾满泥点的旧外套,怀里抱着一个用棉布包裹的陶罐。“老师,我做了个新东西。”他说,声音有些紧张,“我想……它该放在这里。”

她接过陶罐,解开布巾。里面是一盏手工烧制的小油灯,造型古朴,灯身刻着一圈细密的纹路??那是《镜子系列》里反复出现的裂痕图案,但这一次,裂缝中嵌入了金粉,像是伤痕被光填满。

“这是‘补心灯’。”张磊低声说,“我在窑里烧了三天三夜,怕它会裂,可它没碎。反而在开窑那一刻,釉面自己裂出这些纹路,像眼泪流过的痕迹。我就想,能不能把它们变成金色的?”

赵静的手指抚过那道金线,眼眶微热。她想起心理学课上学过的“创伤后成长”理论,也曾以为那只是学术术语。可此刻,她看见的不是概念,而是活生生的生命如何把破碎锻造成美。

“你会把它点亮吗?”她问。

张磊点头:“我想等林晓妈妈搬进新家那天,送给她。她说她最怕黑,夜里总醒,梦见自己又发病了。如果这盏灯能让她知道,哪怕裂了也没关系,光还是会透出来……那就够了。”

赵静轻轻将灯放在工作室中央的长桌上,仿佛安放一颗跳动的心脏。就在这时,手机震动起来。是市教育局的项目协调员发来的消息:“明天上午九点,请带学生代表参加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论坛。你和林晓被邀请作为主讲嘉宾。”

她还没回复,门外又传来脚步声。回头一看,林晓正站在门口,手里提着一个文件夹,脸上带着少见的严肃。

“老师,我写了点东西。”她走进来,把文件夹放在桌上,“是我妈今天跟我说的话。她说她不想再躲在‘病人’这个身份后面了。她要去社区做志愿者,帮其他家属学习怎么照顾精神障碍亲人。她说……她终于觉得自己有用。”

赵静翻开文件夹,一页页读下去。那是林晓以母亲口吻写的一封公开信,题为《我不是疯子,我是妈妈》。文字朴实却锋利,讲述了一个女人如何在疾病与母职之间挣扎,如何被误解、被孤立,又如何在一个孩子的坚持和一位老师的信任中慢慢找回自己。

“你能帮我念吗?”林晓轻声问,“我不敢在那么多人面前说这些。但我希望有人听见。”

赵静握住她的手:“我们一起念。”

第二天清晨,论坛现场座无虚席。主持人介绍完背景后,赵静走上台,身旁站着林晓。灯光打下来,照得人有些恍惚。她深吸一口气,开始朗读那封信。当念到“我的病没有让我变成怪物,但它让我失去了很多次拥抱女儿的机会”时,林晓低下了头,肩膀微微颤抖。

而当读到最后:“我不是需要被怜悯的病人,也不是完美的母亲。我只是想告诉所有正在黑暗中行走的家庭??你们不孤单。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愿意牵你的手,你就值得活下去。”全场寂静无声,继而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一位身穿白大褂的心理医生站起来提问:“赵老师,您认为这种让学生公开讲述创伤的做法是否过于激进?会不会造成二次伤害?”

赵静没有立刻回答。她看向林晓,女孩轻轻点头。

“您说得对,讲述确实有风险。”她平静地说,“但我们常常忘了,沉默才是最大的伤害。这些孩子每天都在承受看不见的压力??来自家庭的期待、学校的排名、社会的标签。他们不说,并不代表没事。他们只是学会了忍耐。

而我们所做的,不是逼他们开口,而是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们知道:你说什么都可以,哭也可以,停顿也可以,甚至中途离开也可以。重要的是,有人愿意等你回来。”

台下有人记录,有人抹泪。另一位教育局官员举手发言:“我们准备将‘情绪表达工作坊’纳入教师培训必修模块。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学会蹲下来,听学生说话。”

会议结束后的傍晚,赵静独自回到工作室。夕阳透过玻璃洒在墙上,映出一幅幅孩子们的照片??捏泥巴的张磊、画画的朵朵、试讲时流泪的小雨、搀扶母亲的林晓……每个人的脸上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不是快乐,而是真实。

她刚坐下,门又被推开。这次进来的是小舟,手里拿着一本破旧的笔记本。

“老师,我翻到了小时候写的日记。”他坐到她对面,声音低沉,“那时候我爸还在家,每次喝醉就摔东西、骂我妈。我每天都写‘今天爸爸又打了妈妈’,写了三年。后来我觉得写了也没用,就把本子藏进了床底。”

他翻开泛黄的纸页,字迹歪斜却用力:“你知道吗?我一直恨自己那时候不敢拦他。但现在我才明白,那个每天写下真相的小孩,其实一直在试图呼救。只是没人读懂。”

赵静静静听着,没有打断。

“所以我想把这些日记重新抄一遍,配上插图,做成一本书。”小舟抬起头,“名字就叫《我没敢说的话》。我不想让它再藏在床底了。”

“你想出版吗?”她问。

“不想。”他摇头,“我想把它留在工作室,谁想看就来看。或者,借走抄一段也行。只要有人看到‘原来不止我一个人经历过这些’,就够了。”

赵静起身,从柜子里取出一只木盒,递给小舟:“这是我收藏的第一批学生便签。有个孩子写‘我想消失’,另一个写‘没人发现我已经三天没吃饭’。那时候我没经验,只能贴在墙上, hoping someone else would notice. 现在我懂了,最重要的不是展示痛苦,而是让痛苦找到出口。”

小舟接过木盒,轻轻打开,仿佛触碰某种圣物。片刻后,他笑了:“老师,你说我们是不是也在建一座博物馆?不是为了纪念悲伤,而是为了证明??活着的人,都有权利留下痕迹。”